但老骆是真憋屈的慌。说媒提亲这么大的事儿,都不跟家里商量了,是不跟爹娘商量,自己说要办就得办。
可是他真的没办法阻拦了。家里不同意,熊孩子真敢自己去说,那才被动又窝囊呢?
于是,老骆一个劲儿地看着闺女,希望骆平梅帮着想想办法。他知道,这个孩子跟他姐关系还是不错的。
骆平梅误会了。她说:“平阳也跟我买了个手表,还有皮鞋。乱花钱。”
老骆愕然。我是操心这个吗?又赶紧递眼色,这个傻闺女不知道啥事儿重要吗?
午饭后稍事休息,骆平阳就进了小屋,动笔写小说《会思想的芦苇》。刚开始写,又停了下来,出了小屋问哥哥骆平俊在不在家。
骆平梅其实不想提那个哥哥。可是平阳问的,就说不知道。骆平阳也知道姐姐很烦骆平俊,笑了笑说,“我是问他没有出门儿吧?我需要他帮忙抄稿子。”骆平梅才无奈地说:“没有出门儿。”
骆平阳拔腿就去喊骆平俊了。
没人帮着誊抄,效率低很多,自己的手写得发酸,还影响心情和思路。幸好自己还有钱。
然后就是正常操作。他唰唰地写,骆平俊先誊抄一遍。骆平阳的草稿就不用写的太工整,反正骆平俊都能认得清。毕竟他写字好不是白来的,而且还聪明。
来的路上骆平俊还想问一句考的咋样,骆平阳打断说,就那样,现在没心思说别的,一打岔,我可能就思路断了,就写不下去了。
骆平俊的两个儿子也想跟着过来奶奶家。骆平阳没吭声,骆平俊就不敢让小孩跟着了,怕影响他挣钱。
他老婆嘀嘀咕咕两句,兄弟俩都当做没听到。
“哗啦”一页,“哗啦”一页,小屋里很安静,虽然也很热。但顾不上了,骆平阳又不让扇扇子,说是会吹动稿纸,耽干扰他写作。
为了挣钱,其实骆平俊也是能吃苦的,不过性价比不能太低,还不耐时间长了。就这种每天日结的,最合他心意。甚至还很兴奋。
骆平阳没有直接写那个给《当代》的短篇,而是根据那个故事的梗概先写出一个一千五六百字的小小说版本。去到地区可以直接拿给文联,给地区报纸副刊发表,估计那个报社会很激动,而且给出最高标准的稿费。这可是全国获奖的少年作家赐稿,影响力一下子就上去了。其他地区的报纸有这待遇吗?说不定还会破格付给稿费,不过骆平阳不打算跟报社打交道,这个小稿拿过去,就是为了结个善缘儿,由地区文联的人去交涉。
省文联也跟骆平阳联系过了,可骆平阳当时哪有时间去浪催,张老师会给脸子看,也没那个必要不是。
麻蛋的,去了北大也是这样的拘束,什么活动也不便参加,骆平阳可不敢得罪北大的老师们。在他们那些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的学者们眼里,写小说的算个屁,跟搞娱乐的区别也不大。
起码,目前的作家这个那个的,哪个敢人模狗样地去北大做厚颜无耻的报告?
没有人会惯着他们!
骆平阳写的快,可骆平俊誊抄慢,他可不敢潦草。骆平阳催他,骆平俊也不敢发脾气。
骆平阳只好拿着誊好的几页直接精修,就是大开大合,加上精雕细琢。
等待骆平俊的时候,骆平阳出去活动一下身子,再去尿一泡。然后又补充点水分,完了就在院里慢慢地转悠。
因为家里院外,以及目力所及之处的所有景物,乃至声音、气息和悠远而又局促着的任何讯息,都与《芦苇》的气质一脉相承。
实际上,《芦苇》的故事背景原型,就是骆平阳所在的村庄,田野,汾泉湾。还有细胞吸水的动植物,行住坐卧来来去去的人,和坦然与不安的魂灵。
是的,这是一部关于乡土的小小说,可它却是一部魂灵小说的“精缩版”。
小小说里。芦苇的叶子是小姑娘“狗芿儿”的头发,是“狗芿儿”想象成的头发,因为“狗芿儿”的头发不好,七岁了还是稀疏的枯黄薄发,几乎盖不严实她的头皮。可是苇叶能。
然后,无数的苇叶就似乎听懂了小姑娘的心思。
苇叶很喜欢在小姑娘的头顶十分交攀成一个个的文字,小姑娘自创的文字。小姑娘习惯性地喃喃自语,苇叶就把她的自语结成一个个的字。
小姑娘想,娘。苇叶就会亲切地拂过小姑娘的头和脚,成了一个小姑娘自己认识的娘字。小姑娘就不禁一遍遍地喃喃着,娘,俺娘。苇叶就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娘字,都对着她在笑。
……
芦苇长在临水或者潮湿的地方,河岔子两边儿,低洼的水塘周围,河坝子弯弯曲曲的底下。
“狗芿儿”喜欢去那些地方,因为那里的草多,又深。小姑娘要割菜,多多的割草,没完没了,似乎无穷无尽。
“狗芿儿”还喜欢半坐半靠在密密的芦苇丛边儿歇一会儿,那里很少有人看见,也就不会有人骂她懒。
芦苇丛里有蛇,叫长虫。“狗芿儿”不怕蛇,她喜欢轻轻地,轻轻地去抚摸盘着的蛇,跟蛇说话,还把蛇蜕藏起来,不让大人看见。那些大人喜欢把蛇打死。也从没有蛇咬过“狗芿儿”,最多是默默地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