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五下午,为期三天的诗歌与道法跨界讲座宣告结束,取得圆满成功!
当日下午,李梦阳与邵老道作别,留下了一副对联后带着徒子徒孙离开了达观院。
杨道陵高唱长亭外,数人泪洒当场,不知是被真挚的歌词和婉转的曲调所感动,还是被小杨鬼哭狼嚎属引凄异的嗓音所震撼。
同时,一个鬼鬼祟祟的胖大身影拉住小杨,来到一个僻静的背人处。
“如何?”杨道陵压低声音。
“计划成功。”刘顺缩着脖子答道,小眼睛还在左顾右盼。
“有没有意外收获?”
“多了两个人。”
“情况怎么样?”
“不错,都是十多岁的小秀才。”
杨道陵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很好,这些人都由你联络交流,将来可以之为臂助。”
“需要让他们认识仙长吗?”
“不需要,事情交给你,我放心。”杨道陵一副信重有加的样子。
“小人肝脑涂地,在所不辞。”刘顺感动地说道。
“现在不用你什么肝脑涂地赴汤蹈火,只要先考上秀才就行。”杨道陵把话题扯到刘顺身上。
“明年一定可以。”刘顺信誓旦旦地说。
“好,我等着看。”
“仙长没什么多余的事,小人就先下去了,他们还在等我一起走。”刘顺报告完毕,准备回家。
“快下去吧,别让人等着急了。”杨道陵摆摆手,让刘顺退下了。
看着刘顺的背影,杨道陵默默思索起这次搞这个讲座的收获。
首先,便是成功化解了都管的麻烦,接下来可以坐山观虎斗,静看都管与都厨之间的较量。
其次,在这三天事态的不断变化中,他的出谋划策得到了事实的佐证认可,进一步确立了在邵老道和邵启南心中的地位。
如此一来,在嘉靖三年赶赴京师后就能有更大的话语权,可以直接参与必然形成的“邵党”的最高层决策。
最后,就是让刘顺结交了一些有功名的读书人,将来可以形成同盟,刚刚刘顺来报告的就是这件事。
至于他不出面,而是由刘顺作为一个小中枢,也是有考量在内,不是简单的一句信任刘顺就能解释。
第一,他的年龄不合适。
和刘顺不同,他们没有见识过他的风姿与能力,不会把一个小孩子放在心上。
第二,他的身份不合适。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普通人眼中,读书人更加高贵,不会折节下交道士,只有等到他将来位高权重才会有人上赶着巴结,现在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