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
民间百姓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复命之时多说好话,就选择在他上天前夜祭拜之,送上灶糖或者是米糕之类粘嘴的食物,让灶神无法在玉皇大帝前张口说坏话。
应该说,这一神话习俗刚开始是百姓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投射——小吏经常在百姓和官员之间扮演中介的角色,只有送上贿赂才能让他不颠倒黑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如所有节日一样,祭灶日也逐渐脱离了其原有的意蕴内涵,演变出一系列的规则和内容,变成纯粹的欢庆日子。
例如端午节,有多少人专门去祭拜屈原呢?更值得在意的是吃粽子、赛龙舟,而屈原如果知道自己能成为百姓欢乐的理由,也只会开心而已。
祭灶日也一样,更多的是与家人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一起经历新鲜的仪式,一起吃平日里吃不到的食物,正当地缓解一年到头在田中耕作带来的劳累。
道教也有祭拜灶神的仪式与活动,一是大扫除来清理道院,二是与道众一起祭拜东厨司命,都是在腊月二十四进行。
这天一早,达观院的人就开始清扫起院落和大殿,主要是仆役和院内道士在做,也有一些住客来帮忙。
“哎呦。”杨道陵刚擦了一会儿就不想干了,甩开抹布扶了扶腰,决定去找刘顺来充壮丁。
正往外走呢,被小师姐叫住:“你怎么这般惫懒?还没干上一刻钟就要开溜。”
杨道陵振振有词地说道:“我这是去找人帮忙。再说了,我本就不适合做这种活计。”
“那你想干嘛?”邵北北顶了他一下。
“你打扫卫生,我指挥调度,都是为道众服务嘛。”杨道陵说。
“呸!”邵北北不屑地叱了他一声,这个小师弟满嘴的歪门邪道!
杨道陵没功夫跟他这个思想觉悟不高的师姐掰扯,毕竟作为优秀道门人员,要体谅这些对于大道的理解不够到位的落后分子。
于是转身出门,去做他的“捅绽”工作了,把刘顺这个读书人拉过来为道门服务,这就叫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
到了晚上,整个达观院已经非常整洁干净,庆典也马上就要开始了。
庆典分别在两个地方进行,厨房里进行的是他们达观院自己要办的仪式,而广场上进行的则是让所有前来的道众都参与进去。
在达观院的大灶厨房中,邵夫人已经提前抓好一只养了两年的老公鸡,夹住其两翼,放在灶神前,这就是老灶爷的坐骑,不叫“鸡”叫“马”。
然后又将一些草、豆放在一边以“秣神马”,就是喂饱它好让它载着老灶爷上天。
邵夫人接着将酒洒在鸡冠上,在神案前供上香烛,然后点燃了邵老道从建昌府买来的大红鞭炮,口念祷词以求助祈福。
最后她把灶神像从墙上揭下,用灶糖轻轻在其嘴上抹一下,高呼“送灶爷骑马升天”,随后灶君马、《送灶君上天疏》以及秣被邵夫人一起送入灶内焚烧,祭祀便告结束。
与此同时在广场上,各地来的文人士子、道徒信众团团围成一圈,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中间被留出一篇空地,竖着香厨妙供天尊像,邵家师徒二人就在像旁送灶。
只见邵启南燃起一枝马尾松,一边烧,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蓬青松一蓬烟,恭送灶神上西天。”
邵元节一面起舞,一面高声诵念祭词,念完之后用香火点着,纸灰配合着马尾松烟一齐升入空中。
祭词曰:“一家之主,五祀之尊。司喉舌于北斗之中,察善恶于东厨之内。赐福赦罪,移凶化吉。安镇阴阳,保佑家庭。何灾不灭,何福不增。有求皆应,无感不通。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元皇定国护宅天尊。”
结束后,邵老道派出仆役拿着竹筐分发祭灶糖,人人有份,都能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