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喉咙,留意下巴。
同时带着这种感觉慢慢的感受一下我们的嘴唇,鼻子,脸颊,耳朵,眼睛,眼皮,眉毛和额头。
这一串下来,其实速度相对来说都很快。
这个过程中,脸颊和耳朵这里,其实从走向上来看,画了一个弧线。当然现实耳朵再是脸颊也是可以的。
当然林翔觉得其实自己的引导语还是有可以改进的空间的。因为脸部的引导其实总是很容易快起来,好像赶进度似的。
当然如果在临床上考虑,如果引导的时间过长,其实也是容易有问题的。所以林翔尽量缩短时间,同时增强来访者的体验为主。
但是当个人练习的时候,或者与小伙伴进行一对一演练的时候,其实方便一些还是有好处的。
刚刚有一个小伙伴提到了和身体的体验待一会儿的好处。小伙伴膝盖特别疼,当与这个疼待了一会儿之后,这个疼就消散了。就是这么神奇。
林翔觉得神奇的原理就不需要介绍了,再介绍的确是要收费了。
但是对于林翔来说,去体验这个过程一定对任何人都是有帮助的。
回到身体。
到了额头,然后是头皮和头发。
其实头发上面没有神经元,照道理其实是感受不到的。但是很有趣,其实很多人对于头发还是很敏感的,所以这个引导语还是要加上的。
感受头皮和头发。然后感受后颈。要使用东北话来说,后颈就是后脖子,或者后脖梗子。但是如果引导的时候这么说,林翔担心自己和来访者可能都会笑出来。
笑出来不是不好,但是整个过程基本上也就被打断了。
回到身体。
回到后颈,再感受双肩以及肩胛骨。
这个位置其实林翔觉得也需要聊一聊。肩膀非常重要。
其实人在运动的过程中,或者在行进的过程中,其实很少留意自己的肩膀怎么样了。
对于有车一族来说,如果开车的时候,能够多留意一下肩膀,会发现其实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肩膀已经发酸了。
所以当发现肩膀发酸的时候,肩膀自己就会调整一下,或者说完成一个自己的调节。
这个部位的觉察其实可以单独提出来使用。在坐飞机的过程中,在走路的过程中,在刚睡醒的过程中,都可以升起这样的念头:“我的肩膀感觉怎么样?”
这个念头就是觉察的开始,只要升起了这样的念头,就会去感觉,就会完成自我的调整。
而且肩膀有一个很特殊的作用。从功能上来看待,肩膀其实是可以扛东西的。这个“东西”可以是有形的东西,也可以是无形的东西。
有形的比如说抗米抗面扛箱子。无形的东西比较厉害,基本上笼统的说,其实肩膀在抗着压力。
扛着的是怎样的压力呢?生活中的很多压力基本上都是这个物理性的肩膀在扛着。小到手指甲剪的不好看,大到国家命运的走向,都是肩膀在扛。
而且按照比较动听一点的说法,所谓的“责任”这个东西也是肩膀在扛。
所以如果停下来去探索一下肩膀的话,的确会引出很多的眼泪。不过现在是身体觉察,不需要搞得那么深入。
回到身体。
留意肩膀和肩胛骨,然后慢慢的留意自己的上臂,手肘,小臂。
接下来留意手腕,手掌,手心手背,十根手指,指尖。
一般情况下到这里可以结束了。但是其实林翔还是喜欢再加上一句。
尝试把注意力放到身体的整体上来,观察一下身体作为整体的感觉。
这个观察整体的感觉其实比较难,说白了其实容易做无用功。
因为身体作为整体的感觉不是那么容易就被感觉到的。当一个人感受身体作为整体的感觉,有所觉察的时候,其实那个被称之为“体会”的模糊感就会出现。
当然这个“体会”这个词汇,是一个专业用语,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体会”这个词还是有差别的。
其实这个地方林翔觉得其实需要聊一聊刚入行的时候所遇到的另一个专业词汇,叫做“操作性定义”。
什么叫操作性定义?开始的时候林翔其实真的不清楚,因为这几个字都了解,但是放在一起就有点糊涂。
定义就是定义,为什么还可操作呢?
但是林翔觉得其实从字面意思上是可以理解的,大致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只是觉得有点无奈,所以并不是很愿意相信而已。
这种感觉其实很奇妙。在林翔的认知里,定义就是定下来让人理解的对概念的一种说明或者诠释。但是可操作是个什么鬼?如果可操作了,那么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没有标准了么?
或者换句话说,那其实人就没有办法认识事物了么?
林翔对于“操作性定义”这个定义的理解,其实是发生在很多年之后。一点一点的对行业有了认识之后,林翔发现的确很多的定义是需要被操作一下的。
林翔愿意承认语言的局限性这一点,其实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之所以小时候不愿意承认,是因为小的时候接触的世界的边缘并不多。
所以很容易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需求、感受、理解、问题。
或者小时候其实有了那种表达不清楚的地方也没有很在意过。所以对于一个概念,一个定义,就会认为是确定下来的。
记得小学的时候,总有名词解释,一个词语,后面总是跟着:意思指怎样怎样,这样的描述。
所以小时候的孩子是最快乐的。林翔觉得把一件事情确定下来,是孩子们或人类觉得安全进而能够快乐的原因之一。
所以概念的可操作的,定义是可操作了。只要是人为规定的,就都可以人为的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