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无疾一听,立马道:“好啊,当然好了!不知樊县令需要些什么?何时动身?”
樊恢却笑道:“这个不急,容下官回去仔细想想。”
高无疾见他态度暧昧,吃不准他是何意,又见祝惜颜正在他身后冲自己使眼色,便约好改日再谈,让他先回去了。
樊恢走后,祝惜颜道:“将军,我姑父怕是想要更多的好处。”
高无疾道:“这也在情理之中,不过你知道他想要哪一类的好处吗?升官、食邑还是爵位?”
“姑父家里世代为官,但每每止步于县令一级,我曾听他私底下抱怨过朝中无人没有升迁的机会。因此我猜他想要更高的官职。”
“这我可做不了主,得请奏王上。”
高无疾的奏折才刚刚送出,郑安雅的圣旨就到了。圣旨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如有劝五县及以上成功归降者,可为郡守。”高无疾大喜:“王上神了呀,我们想要什么她就给什么!”
原来早在出征前,高无疾特地向郑安雅请旨带走了几位出身高奴县和翟县的官员,盘算着如遇到守城的官员或将领与他们有旧的,就派他们前去劝降,祝惜颜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他们走后,郑安雅忽然想到祝融人做官最讲究门第,大小官员之间互有通婚,关系盘根错节,如果能说服一德高望重者,再由此人出面劝降恐怕会事半功倍,于是才有了这样一道旨意。这下两边皆大欢喜,高无疾兵不血刃攻下了八个县,樊恢也得到了郑安雅的许诺:战事结束后封他为郡守。这个消息一经传开,祝融国剩余的七个县也蠢蠢欲动。
祝融王眼看高昌军即将攻到首都雍城,忙令太子监国,自己则带上部分近臣仓皇出逃。太子姜继序接到守城的命令,向众门客苦笑道:“父王可是给孤安排了个好差事!如今民心尽失,高昌国又兵临城下,叫孤如何守得住?”最初,门客景献建议开城投降,也有人建议像祝融王一样逃跑,都被太子一一否决,但是当祝融王被杀的消息传来时,大家都坐不住了,纷纷改口要投降。原来,祝融王和他的近臣们逃亡的时候带走了大量金银细软,本来有卫队护送,尚能保证安全。但一路上士兵们不满祝融王给他们的待遇,被祝融王杀了几个挑头闹事的,剩下的士兵们不敢反抗,就趁人不备一个接一个地逃跑了。当他们到达边境时,卫队只剩下寥寥几人,祝融王等一行人被一伙贪图钱财的强盗所杀。堂堂一国之君,居然死在荒郊野外,亡于盗贼之手,实在令祝融国颜面尽失。于是姜继序打开城门,奉上国书和玉玺,投降高昌国。自此祝融国灭。
轻而易举得了祝融十八城、二十万人口,国土扩大了将近一倍,这让郑安雅喜不自胜。她将这十八城加上高奴、翟二县,合并为上雍、下雍两郡。按照约定,下雍郡以樊恢为郡守。她本欲命姜继序为上雍郡守,卫尉卿卫廷帛提醒她:“他是祝融国太子,有王位正统在身,又生性宽厚,与其父不同,故而在国内威望很高,如果任命他做上雍郡守,统治祝融国民,恐怕日久生变。”樊恢也进言道:“臣本区区一县令,腆居郡守之位已是惶恐不安,怎敢与太子平起平坐?王上明鉴,太子乃一国之根本,他降了高昌,祝融国各县的民心也就都归了高昌。若是再有人不服,那便是反贼了,王上发兵将其剿灭是名正言顺的事。故而,太子请降虽是大兵压境之时的无奈之举,但其影响远在臣之上。臣斗胆,恳请王上给太子封君。”郑安雅稍加思虑,觉得他们说的有理,便封姜继序为山阳君,俸禄同九卿,迁居至京畿郡,任命力劝他投降的门客景献为上雍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