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课文显然不恰当,脱离经典胡乱发挥也不恰当,只能是顺势“耍流氓”——以经典解经典了。
贾瑞实在不太想搭理他,含糊其辞道:“自然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之道。古书云‘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圣人存之,动应事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怀;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敌国服’这五行之理就是圣人藏之内心的那个微。”
这人得寸进尺:“世兄果然博学,能否详解一下这个‘微’?”
“我非圣人,未有体证,按字面意思来说,一为微妙,二为微弱,需要我等长久明明德和亲民的功夫方可有所体会。按实际效用来说,如前汉丙吉在街上见有人斗杀,则告之曰付诸有司,见牛喘而大惊失色,细细查问。”
“那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善用其力呢?”
“正如‘明用稽疑’中所说,在重大疑难决策时既要注意把握各方倾向,也要注意卜筮决疑,是为人算天算相结合以对大难。”
见贾瑞脸色逐渐不善,嵇好古便停止了发问。
这等互相切磋真的是好没意思,全是老生常谈,互相套用,以经典来印证经典,贾瑞宁可在家中静坐一天也不愿意参与这种“辩难”。
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皇帝以此来取士,整个社会都是如斯模样,一个个抱着圣贤注解的经典,,一遍遍在其中“追寻真理”。越是世家大族,越是所谓的“诗礼传家”,就越是极端,见缝插针地灌输相关的知识点,用尽心思启发其相关的“理解”。贾家既然是“诗礼簪缨之族”,自然也是如此的家风。某种程度可以说,今天的这种探讨才是贾家人的正常聊天方式。
从实际为学的角度看,如此“向学”,确实是南辕北辙,获得的也只是一些顽固的道德教条而已,作用微乎其微。
可从皇帝统治的角度看,要的正是这个效果——将道德教条自然而然地刻入你的头脑,乃至你家人的头脑。最好全社会所有人都来这么一遍,那可真的就是“垂拱而治”了。
听人说,翰林院里面的翰林们所学习的,虽说是同样经典却是另有妙用,还秘不示人,掌院学士到时候会另有传授。
也不知道具体会是些啥。
按照那些礼部先贤们的设定,这四书五经就是一整套的洗脑经典,就是要通过这些东西牢笼智士,驯化其思想,增加社会的稳定度。
但实际有用的真东西也不能失传,等真正到了高层之后,才有可能真正地传授。
端的是装神弄鬼。
按照贾瑞的理解,不过是“以文制武”的一些的鬼域伎俩罢了,这一套在前明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根子恐怕就在翰林院的那帮聪明的学士身上。他们通过科举选拔一批最顶尖者组成所谓的“翰林院”,又给他们独有的快速晋升渠道和特别的思想意识,组成了一个顶尖的帝国治理团队。
积极作用有,消极作用更不少。
本朝建立以来,吸取了前明极端“重文轻武”“以文驭武”“强干弱枝”的教训,对武将还算优容,保留了一些尚武的制度设计和社会习惯,没想到过了将近百年,又出现这种“以文制武”的风气。
没办法,大势如此,皇帝确实需要。
又探讨了其他几个学术问题,贾政终于说了一点正事,拿起一份邸报给大家传阅,原来是近期朝堂上的人事大变动,六部尚书多有更换,太上皇派出几位皇子监理部务。
众人稍稍议论了一番,便觉意兴阑珊,贾政也觉精力不够,众人从容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