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大戏一般从初六开锣,一直唱到正月十五。过完“十五”,过年的主要流程也就基本结束了。
“元宵节”故乡有自己的风俗,这个称谓也是后来才传过来的,在家乡一直称作“过十五”。老家的十五要做一些面制的饰物,比如小鸡、小狗一类的,还要做“灯碗”,当然也是面制的,不过这个面不是纯小麦,而是掺杂了占比颇高的大豆面,所以吃起来大豆的口感要重一些。
十五这天,同样是值得孩子们期待,心灵手巧的母亲总会做出各种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满满地摆上一盖帘,孩子们则会在一旁帮帮忙、捣捣乱,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捏几个小鸡小鸭,等到出锅了,只会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宝贝,小心翼翼的收藏起来,很少会马上吃掉。
十五的晚上是要点灯的,但不是现在常见的花灯,主要是豆面制作的“灯碗”。在“灯碗”里倒上菜油,然后插放一根灯芯,点燃后放在各个角落里,客厅、卧室、厨房、茅厕、鸡舍,以及大门口、水缸里也会放一个“灯碗”,尽量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照亮。倘若用老人们的话来解释,肯定会有许多的鬼神一说,但是这种方式的却成了一种风俗,一代一代,经久不息地流传着。
时至今日,十五晚上点灯的风俗依然保留着,但是方式却有了很大不同。电灯基本上替代了“灯碗”,即使有些灯光照不到的地方,也插上了小蜡烛,很少有人再去做面制的小鸡、小狗了,况且现在的年轻妈妈们,也少有将面团做成栩栩如生的动物的本领了。
过完“十五”,便意味着年的结束。“点灯”的仪式,想来也是祖先们为了照亮新的一年的征途而作的良好祝愿吧。
想到这些,“过大年”终究还是让人期盼的。下一个春节,希望能够在家乡重温儿时的光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