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下方灯火辉煌、人流如织,一派繁华景象,朱棣站在城楼上嘴角带笑,显得很满意。解缙和丘福等几个官员陪侍左右,也纷纷对皇上整饬纲纪、勤政爱民的功绩大家赞赏。只是朱棣看上去仿佛还有些心思,有些心不在焉。
看了好一会,朱棣转过头对大臣们说:“朕看着金陵笙歌鼎沸,盛况空前,心里却还想着昔日的北燕。北燕的元宵节气虽不如这金陵热闹非凡,可大雪漫天,一家人围坐炉前,热腾腾的吃上一碗元宵,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丘福听闻,也笑了起来:“皇上所说,亦是臣等所想。北燕虽然因为天寒地冻,夜晚不好出门,街面上看不到什么人。可是家家户户各自聚在一起,也算是一年下来少有的热闹日子。”
解缙没有去过北燕,此刻只能跟着说一句:“臣久居江南,未曾见过北地风光。如今听皇上和淇国公这么一说,倒是有些神往之情。”此话一出,几个南方的官员跟着笑了起来,工部尚书黄福更是要皇上派个北燕的差事,好顺便去看看。
朱棣却轻轻一笑,意味深长的对黄福说了句:“黄尚书既然请命,朕自会安排,等着吧。”却见礼部尚书李至刚上前一步,在朱棣背后行礼道:“皇上,北燕乃皇上龙兴之地,臣以为,应当效仿太祖皇帝对凤阳的做法,立北燕为陪都。”
“哦?”朱棣又转过头来,看着李至刚,停了一会,嘴角微微一笑,说道:“李尚书所言甚合朕意。此事几位爱卿拿个条陈出来,先议一议。”一众人纷纷行礼应下差事。
朱棣转过身,继续看着城楼下的节日景象,过了好一会,突然开口道:“近日朕曾召见各位爱卿,商量立太子一事,只是各位爱卿说法不一,未有个结果出来。既然如此,朕做主了,各位爱卿以后也不用再就此事上折子。”
各位大臣心中微微一惊,连忙点头称是,只是心里都在暗自琢磨皇上到底会立谁为太子。丘福低着头,脸色渐渐凝重起来。
李旭和顾忠燕的比试已经过了一半,目前看来倒是不分伯仲。
各家的灯迷猜法并不相同,杨府的这个猜法算得上新颖。整个灯塔分三层,最下面的灯谜最简单,需要猜出十道灯谜才可以上第二层。第二层的灯谜稍微难一些,需要猜对三道,才能有资格参加最上面的灯谜。李旭和顾忠燕开始猜谜之后,也有好事者想试试自己的斤两,也跟着猜起来。只是杨士奇身为翰林院学士,灯谜自然也出的难一些。过了半个时辰,居然只有李旭和顾忠燕过了第一关。
两人完成了前十道题之后,不约而同的停下来看向对方,李旭是微微一笑,顾忠燕还是一幅傲气十足的样子。
顾忠燕是广西大户顾家的嫡长孙,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十五岁便拿下了秀才功名,顾神童的名号也在广西家喻户晓。年前抵达金陵,是准备赶在春季入国子监读书,正好赶上了元宵节,便来这杨府的灯塔试试自己的分量。心想若是一旦拿下头灯,且不说明日自己的名字定会传遍金陵,若能得杨士奇亲睐,想来一举中第的机会也大了许多。可是没想到听朱瞻基说杨府的小姑爷过来要拿头灯,这才有些气忿,找上李旭比试。只是真没想到,这个杨府的小姑爷居然比自己还小,一气之下,更是看不上这个李旭。
顾忠燕看到李旭淡淡的微笑,却觉得他是在嘲笑自己连个小孩比不过,没好气的扭回头,继续看起第二层的灯谜来。
李旭见顾忠燕这般傲气,也只能摇摇头,扭头看了站在一边的朱瞻基,却看见朱瞻基有些失落,于是走上去问了一句:“朱兄,为何看上去这般沮丧?”
朱瞻基摇摇头,对李旭说:“杨府这灯谜也太难了些,我费尽心思,也只能猜出四个,你和我一起读书,却能猜对十个。可是那杨家管事给你漏题了?”说完,眼睛狠狠的瞪了一边的杨家管事一眼,只是一边的管事不认得朱瞻基的身份,对一个孩子的怒瞪没什么感觉。
李旭这才明白发生了什么,感情朱瞻基刚才也搀和了一把,只是解不出来,有些郁闷而已:“朱兄,我都是今日才得知杨府要竖灯塔,能漏什么题。”
朱瞻基摇摇头,却看见顾忠燕开始解第二层的灯谜,连忙推推李旭:“好了好了,我没事,你快去解灯谜,那顾秀才都已经猜到一个了。”
看到朱瞻基真没什么事,李旭又给陶义使了个颜色,让他注意朱瞻基的安全,此刻听闻杨府的灯塔有人在比试,人群都围了过来,李旭担心会有人趁乱下手。见陶义微微点头,又向朱瞻基靠了一步,这才转回身,开始猜第二层的谜题。
“柴扉半掩,打一字?”李旭看到第二层的谜题,感觉比第一层的确难了许多,不过还难不倒自己。当即指着那道谜题对杨家管事说道:“此谜的谜底是一个棑字。我说的可对?”只见杨家管事笑眯眯的点点头,李旭这才把灯笼取下来放到一边,规矩是谁猜中了灯笼上的字谜,灯笼就归谁了。
顾忠燕在另外一边大声道:“半放红梅?半放红梅......是繁字!”得到杨家管事点头后,也是取下一盏灯笼,挑衅的看着李旭。李旭摇摇头,随便找了一个二层的字谜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