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远道:“睢阳城乃是江淮咽喉,若是一旦城破,叛军一路南下长驱直入则江淮危矣。如今是杀身成仁的时候,请将军三思。”
张巡叹道:“我固知不能弃城逃走,但恐上下人心不服。故特来见太守,商议这件事。”
明知道自己选择的是死路一条,能够坚持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张巡和许远抱着必死的决心守城,但是不知自己的部下是否愿意追随。
一日,张巡和许远召集诸将议事。将突围和殉城两条路,坦白的告诉了手下诸将。
雷万春慨然道:“人生百年,终有一死。万春出生草莽,只知道士为知己者死。万春能与诸位共同赴死,于心足矣。若使万春侥幸活下去,而诸公都已殉城亡故,万春将生不如死。”
南霁云笑道:“我与雷万春曾义结金兰,誓同生死。如今正好应了誓言,大慰平生。”
其余诸将,都表示愿意同睢阳城共存亡。
张巡含泪望天,叹息一声。多少的豪言壮语,都抵不过一滴泪。回望自己的一生,能有这么多志士相随,平生无憾。
许远泣道:“诸公忠义凛千秋,黄泉途中不孤凉。”
诸将相对而泣,失声痛哭。
十月九日,尹子奇率军攻破睢阳城。此时的睢阳城士卒都饥饿,无力再战。
张巡望着源源不断入城的叛军,对西面叩拜道:“臣已尽力,不能保全睢阳城。生不能报陛下之恩,死后亦化作厉鬼杀贼。”
张巡、许远等人都被叛军擒拿住。
尹子奇入城看见被擒的唐军,个个饿得枯瘦如柴,心里震撼无比。当看到张巡之后,立刻下马相迎。
被俘获的唐军见到张巡,都失声啼哭。
张巡从容对部下们说道:“死是一定的事情,只希望诸位从容面对。黄泉路远,我与诸位一同前往。”
唐军士卒闻言,都憋住哭声,眼神悲伤的望着张巡。
尹子奇听到这话,叹息一声,上前道:“我在城下指挥士卒攻城,听到将军指挥督战时骂声不断,至于这样吗?”
张巡沉声道:“我一心杀贼,只是无力回天罢了。”
尹子奇瞅见张巡的牙齿只有几颗了,心里敬佩。于是问道:“将军可愿意投降吗?”
张巡不答。
尹子奇懂了,不再询问。又瞅见南霁云在张巡的身后,因此问南霁云愿不愿意投降。
南霁云同样闷声不答。
尹子奇遂将许远、张巡、南霁云、雷万春、姚訚、廉坦等三十六人杀害,张巡死时只有四十九岁。
他们的故事全部在新唐书忠烈传里,和他们挤在一起同一传记里的还有颜杲卿。
张巡的挚友李翰为张巡作传,只因忠烈的张巡守睢阳的时候遭到非议。这个非议是源自于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叫hiren。睢阳城始终粮食短缺,后来南霁云夺了上百头牛回来,也是为此事。
但是时间太久了,最终城池还是缺粮。在万般无奈之下,才选择那种现在人看来不人道的手段。
当时很有争议,一大批的言官都在指责张巡和许远。
李翰因此作传,上表肃宗。直言如果是主动做出那种事情,自然要批判。但是当时张巡死守睢阳,才保住江南赋税重地。周围那么多的唐军,竟然无一人肯相救。言官不去批判他们,竟然批判张巡是本末倒置。再者张巡并非故意,而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如此。
倘若当时唐军肯救,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最后睢阳被破,叛军长驱直入进江淮,谁能抵挡。现在张巡已死,死人无法出来为自己辩解。我身为活着的人不能不站出来高声疾呼,为死人正名。
肃宗看后深以为然,朝中的议论也就此平息。肃宗下诏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许远追赠荆州大都督,图像于凌烟阁。
张镐抵达河南道,闻知睢阳城被破。将闾丘晓招致军前,数落其罪,下令将闾丘晓杖杀。
闾丘晓泣道:“家有老母,求阁老免死。”
张镐冷冷的回道:“王昌龄之亲,谁来奉养?”遂命人将闾丘晓当众杖杀。
三军因此整肃。
张镐率军击退尹子奇收复睢阳,使叛军没有机会南下。
题外话:去年的时候,王昌龄因叛乱惦念家中亲戚,从龙标尉的任上冒险回家探望。在路过濠州的时候遇到了闾丘晓,因闾丘晓嫉贤妒能,而惨遭闾丘晓杀害。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写出这样诗句的人,从此成为绝唱!
哎!容我叹息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