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中文

最新网址:www.xpaozw.com
字:
关灯护眼
泡泡中文 > 古书奇谭 > 《尚书》:古人们好像背了假的《尚书》

《尚书》:古人们好像背了假的《尚书》

2017年伊始,网络上出现了本年度首个流行语:我好像如何了假的什么什么。比如:我好像吃了假的饭,我好像喝了假的酒,我好像读了假的书,我好像去了假的机场,我好像过了个假年等等。笔者袭用一下这个句式,也造一个句子,作为我这篇文章的题目:古人们好像背了假的尚书。文须对题,到底怎么回事儿?且听我慢慢道来。

孔子学院的首席课本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它本来不叫“尚书”。左传等书引用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王充在他的代表作论衡中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尚书从此定名。本来,尚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里面应该包括很多宣誓就职的演讲稿和他们发布的政令一类的文件,还有一些重臣对治国理政提的合理建议等。比如,尚书盘庚里就有商朝盘庚动员臣民将都城东迁的动员讲话。其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而同志所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化出于此句,不过感情色彩已经变为褒义。但后来孔子要编教材了,经过一番粗过筛子细过箩,将能够体现儒家治国方略的篇什结集,成为百篇尚书,成了儒家课本。这时的尚书就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尚书了,它深深地打上了孔子的印记。这可以算作尚书遭受的第一次劫难。不过要做课本,总是要做出些牺牲的嘛。这种损失也可以忽略不计。何况孔子是大学问家,他的眼光还是可以信赖的,质量也能得到保证。其实即便这样,儒家依然被时人讥笑为“刻舟求剑”拿古代的文献来约束现代的人,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但孔子的信徒依然大有人在,关键是孔子学费低,对于下层劳动人民很有吸引力。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听听孔丘唠嗑也不错,权当看场露天电影了。于是杏坛电影院隆重开业。没想到,一听之下,还真是物超所值,物美价廉。毕竟孔子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又做过很多官,经历过很多事,口才、心理素质,教育技巧都好得不得了。就这样,孔子用编选的尚书等书籍开办了一所名校孔子学院或者叫杏坛学院,自春秋末年经战国,再到秦统一的几百年里,也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弟子,培养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应该说是有历史功勋的。像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后来的孟子、荀子都是读过这个版本尚书的名牌毕业生。

遭遇灭顶之灾

秦统一以后,事情起了变化。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最早是一种官名,始见于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秦有七十人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恢复分封制。这可捅了马蜂窝。丞相李斯法家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从笃信并践行法家过程中获益颇丰,自然对李斯言听计从,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也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令”。平心而论,这个博士淳于越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型。郡县制是符合历史要求的,他偏要抱残守缺。而一个蠢货偏又遇上俩愣头青秦始皇和李斯。那秦始皇自以为自己比三皇五帝还要伟大功过三皇,德迈五帝,正是目空一切的时候,尚书里提到的那些古圣先贤在他眼里都是浮云,怎许儒生们以他们为根据,随意议论自己的功过得失?加之秦的法律素来严酷、令行禁止,雷厉风行,于是乎,孔子学院遭受了灭顶之灾:学校关门,教师下岗,教材焚毁。一把火后世称秦火,或秦焰,儒家书籍几乎遭受灭顶之灾。史记儒林列传里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隋朝的牛弘提出“五厄“之说,论中国历代图书被焚毁,首当其冲即为秦始皇焚书,二是西汉末赤眉起义军入关,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刘石乱华,五是魏师入郢。这里大家要注意,秦皇所焚乃是民间私藏诗书,就是民间的要焚,中央政府和博士馆的没事儿。看来始皇帝还是网开了一面的。

但不幸的是,秦王朝这条大船很快在农民起义风暴中倾覆了。本来,推翻暴秦也没什么坏处,这是他残暴之极罪有应得。但坏就坏在实力最强的这支起义军队伍的领导人项羽是个不读书的主儿,粗人,匹夫。他来到咸阳,为了表示自己彻底的革命性,一把大火烧了咸阳,给秦的文化浩劫添了最后一把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多少收藏在官府中的文化典籍也随之化为灰烬。两把大火,为尚书在后世的曲折命运埋下了伏笔。可想而知,这之后尚书要么不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元气大伤,面目全非,模糊不清了。

你爱读书吗

秦亡汉立,过了好多年,到汉惠帝四年前191年,才废除“挟书律“。济南不是现在的济南,而是现在的山东莒县的一位曾经跟先秦大儒荀子当过学生的秦博士伏生这时候还活着,还能背诵尚书的一些篇章。但此时他已经九十岁了,于是成了国宝级大师。为了保存尚书,汉文帝时派太子家令晁错就是被称为智囊的那个人去向伏生学习,并将伏生的背诵抄录下来。但伏生因年纪太大、口齿不清,加上方言等原因,背出来的尚书几乎令人无法读懂,发生了许多谬误。本来就佶屈聱牙的尚书此时就更加令人难以卒读。这个版本的尚书用汉朝的规范字汉隶写定,称为“今文尚书”。这个时候尚书还叫书。如果你问当时的人:你爱读书吗?他的回答肯定是:否!一个老掉牙的博士复述出来的老掉牙的书,鬼才爱读!

孔壁书的出现

恰在此时,又有好消息传来。另一个关键人物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个人就是鲁恭王刘馀。

公元前154年,景帝刘启将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史称恭王。此人喜欢大房子,喜欢养宠物,笨嘴拙舌的他,晚年竟又爱上了流行音乐。总而言之,人家是比较爱好烧钱的皇二代。按说他声色犬马醉生梦死也就得了,可是没想到,喜欢大房子这个爱好帮了他。来到曲阜,他就开始扩建王宫,他的王宫偏偏靠着孔子故宅。于是发生了一起强拆事件,当然,强拆时没遇到自焚的,但却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强拆还有usi伴奏,你听说过吗?结果从推倒的墙里面发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一共几十篇。刘馀应该是不喜欢读书的,况且这些书都是用先秦的蝌蚪文写成的。他也不喜欢附庸风雅,所以就把这些书还给了孔子后人。孔子后人中有个大学者孔安国,是孔子的第十一或十二世孙,据此进行了释读,结果发现“今文尚书”内容多出16篇,这个版本被称作“古文尚书”。因种种原因估计是争夺市场。人家已经形成产业链,是既得利益者,居于垄断地位,哪能随便把市场拱手让人呢?未列于学官,一些著名的学者马融、郑玄等也拒绝为其做注。按说,这个本子篇数又多,又出自孔宅,又据原本改定,可信度应该更高,但却未能传播开来,自从释读出来就一直被束之高阁。古文尚书未能流布,等于胎死腹中。这就很可惜了。真是假到真时真亦假啊,现实就这么无奈,历史就这么诡谲,命运就这么曲折。

更可惜的是,古文尚书在皇宫里呆了几百年后,到西晋永嘉之乱时,与今文尚书一起结伴失踪。

所以,整个汉朝,是伏生所授的那些老掉牙的不知所云的今文尚书居于权威地位,支撑了几个世纪。

水货出现已难避免

时间一晃到了东晋。忽然有一天,豫章今南昌内史相当于太守梅颐向朝廷献上了一部58篇的尚书。这58篇,是今文尚书的28篇里,又分出5篇,成为33篇,再加上古文尚书的25篇。和正文一起的,还有孔安国做的一篇尚书传加一篇孔安国传。失散于西晋永嘉战乱的尚书居然重新出现,这当然令朝廷喜大普奔,好比瞌睡遇到了枕头,饥饿遇到了馒头。当时即视为瑰宝,从此开始了孔传尚书版本君临天下的光辉岁月。唐初,太宗命孔子后人孔颖达为其作注,颁行天下,其正统地位被牢固确立。

这其实是病急乱投医。当时的人只想着找到失传已久的尚书,不复辨其虚实,根本没想到有人可能拿着个水货来投其所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或许当时的人也没有那么高的辨识水平吧。

居然出现“鬼作传”

就像皇帝的西装里那个小男孩儿开始喊“他没穿衣服,是裸奔”一样,南宋学者吴棫第一个对梅氏尚书提出了质疑。但当时人们很恍惚,当做幻觉。这让吴棫很无语。但后来一个理学家朱熹也跟着喊,怀疑的小火苗也越来越大,变成了熊熊大火。疑点主要集中在其中的古文尚书部分和那篇孔安国为尚书做的传上,清代阎若璩在南宋梅鷟论证的基础上,写成震古烁今的尚书古文疏证,从梅氏古文尚书中提出128条论据今存99条否定此书,成为铁案。以后再提孔传尚书,皆称伪孔传尚书。那么,他们到底有哪些铁证呢?这里有必要说说这位阎若璩。

阎若璩本是一个屡试不第的读书人,因了这本疏证,名满天下,看来尚书毕竟也没白读。

阎若璩,字百诗。是我国清初一位著名朴学就是不玩花架子,踏踏实实做学问,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大师。他毕生研究经学、古地理学,治学严谨,善于思考。他常说:“读书不寻源头,虽得之殊可危。”他20岁时研读尚书时,对古文尚书产生了怀疑,于是花了三十年时间真够狠进行考证,终于写成了著名的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对东晋梅颐所献的古文尚书辩出伪迹一百二十八条,得出古文尚书二十五篇都是魏晋间伪作的结论,翻了一千多年经学史上的一个大案。名儒黄宗羲看后,点了个赞说:“一生疑团,见此尽破矣!”并亲自为此书写序。近代学者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评述说:“阎百诗的古文尚书疏证,不能不认为是近三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他在考证方面的成就,使他成为一代宗师。在他完成疏证前,就已经海内知名,顾炎武写了书还请他指点出几处错误。反正一个字:厉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沸腾的青泥洼蛋糕游戏大时代之1977汉旌曙光之刃:星际武侠传奇媳妇助我登顶三国峰魂穿汉末,开局神级选择大宋第一反旗开局魂穿孔明!丞相竟成了战神!海雷丁传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