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左侧建有单阙,青砖为基。
总之学术氛围浓厚。
董先可以食宿在郡学里。
但随从奴婢就不行了。
最终在郡学边租了个小院。
武、枝、益和黄龙留下陪读。
其余人只能随董建夫妇返回灵丘。
董先送完父母。
回到郡学。
一位头戴进贤冠,身着青布袍的高瘦老者迎了上来。
他便是董先的郡学师傅。
原本太学文学师程顺,程元呆。
熹平五年十二月,因为太学人满为患。
所以刘宏下诏,把六十岁以上的百余人分配出去。
有的成为郎中、有的成为太子舍人,有的成为地方王国的郎中、还有的成为郡国文学吏。
而这程顺原本也是在太学协助校正五经经文的老师。
但因为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又辩论不过五官中郎将堂溪典。
一气之下,自己申请外调。
这才成为中山郡学的文学吏。
从太学调来的,臧旻自然不能轻视。
也正因为如此,才特意指派给董先当老师。
程顺开口问道:
“外面说你生而知之,有仙授之能?”
这不是该我开口问候,然后老师才回答吗?
怎么师生之礼都不要了呢?
董先有些纳闷。
但也不敢造次,这是人家的地头。
他双手奉上干肉。
“小子先,拜见师长!”
说完按师礼要求向程顺行礼。
程顺见了,这才回过神来,口中嘟囔了一句。
“嗯,还算知礼!”
一脸不屑,用鼻子看了一眼。
董先现在长大了一些,已有六尺高。
但在这八尺高的程顺面前,还是矮了。
这身高本来就差了四十六厘米,再加前高七寸的进贤冠。
更显得董先微不足道了。
随后略微提高音量说:
“随我来吧!”
董先提着竹箧,小心翼翼地跟着程顺,拐了五六个小院,终于来到属于程顺的小院中。
小院中,有一个亭子。
该不会这就是学堂吧?
董先腹诽。
只见这个大亭子,三面用布帷围着。
只留一面进出。
可能是天气热,在外教学吧。
学堂内只有小猫两只。
或者说程顺教的人只有这两人而已。
今天加上自己,一共三人。
亭子内早已铺好草席书案。
程顺径直落座。
面前两列三席。
“坐阿广后面!”
那位被称做阿广的同学,看了董先一眼。
董先快速上前。
找到自己的草席,跽坐聆听。
“阿广、阿豫,他是新来的同学,姓董名先!你们互相认识一下。”
两位学生听到师长指示,连忙站起身来,向董先行礼。
这董先才刚坐下,又连忙站起回礼。
“我姓祝名广!年十三。”
“我姓甄名豫!年九。”
“我姓董名先,小名阿虎,年十。”
随后便是两两排序。
“先弟、豫弟”
“广兄、豫弟”
“广兄、先兄”
这听着怎么这么别扭!
豫弟,玉帝哥哥!
小孩子,没那么多讲究。
互相认识后,便都跽坐听讲。
师长程顺说:
“上一堂,讲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接下来是什么?阿豫,你来回答?”
甄豫听到老师点了自己的名,急忙回答道: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阿豫答得好,阿广,这是什么意思呢?”
祝广也不示弱:
“这是说一个为人孝顺、尊敬顺从兄长的人,很少见到会冒犯长辈的;而不冒犯长辈却会犯上作乱的人,也从来没有。”
“作为君子应当坚守根本。坚守根本便会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这就是仁道的根本!”
程顺听了两人的回答,不由点点头,表扬道:
“嗯!阿广也回答得不错!”
然后又看着董先,问道:
“阿先,这句话你会了吗?”
董先听了,也不知道该说会还是该说不会。
这个是人家上一堂课教的,自己没来。
怎么说会呢?
但现在他们又温习了一遍,又怎么说不会呢?
说会,打他们脸,只听了一遍,你就会了,说得过去吗?
说不会,打他们脸,才听一遍,能记住吗?
于是董先想了想,说:
“程师长,我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凡事不能愚。”
“单纯孝顺没错,但也要区分情况!”
“比如:长辈也会有错,晚辈也并非全错。”
“舜之事父,曾子受杖,不正是如此吗?”
“舜父拿大棒打,不考虑舜能不能承受。这是错的吧?”
“而曾子之父拿大棒把曾子打晕过去,这也是错的吧?”
“但舜懂得避开,而曾子不避不让,这才是曾子被批评,而舜受表扬的原因。”
董先说的这两个故事。
一个是舜侍奉父亲的故事。
父亲叫他,他总是在身边;
但父亲要杀他,却总找不到他。
父亲用小棍子打他,他就站在那里忍受。
一旦父亲用大棍打他。
他就跑,用来逃避父亲的暴怒。
而另一个是曾参被打的故事。
曾参帮忙锄瓜,不小心锄断了瓜的根。
父亲非常生气,举起一根大棍来打他。
曾参不逃不避,结果被打,倒地不起,不省人事。
过了很久才醒过来,一醒来便急忙起身,对父亲说:
刚才儿子得罪父亲了,您教导我而打我,身体无恙吧?
然后下去弹琴唱歌,想让听他的歌声,平复心情,知道自己平安。
要知道曾参的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
孔子知道这件事后,没批评曾点,反而批评曾参。
为什么呢?
按照孔子的说法,真正的孝在大义面前,要以道义为先。
如果儿子的行为会让父亲陷入不义,即便这是孝行,也不可以。
曾参错在允许父亲杀自己,从而陷父亲于不义。
“一个顾全长辈的道义,一个陷长辈于不义。”
“但却没人批评长辈的行为是否欠妥!”
“如果长辈不能反省自己的坏行为,又怎么能指望晚辈有好的行为呢?”
“让晚辈顾全长辈的颜面,而委屈求全,长辈却无动于衷,这不是好榜样!”
董先并不想质疑孔子的判断,而是提出需要解决问题的根本。
比如:
为何不批评曾参的父亲和舜的父亲呢?
正是因为他们错误的行为,才引发的风波。
这才是问题发生的根本呀!
“我觉得,不管长辈晚辈,上官下属,兄弟姊妹,大家都要见错敢指,有错则改,这才是应该提倡的!”
“同样的道理,忠君爱国也没错。但如果天子国君有错,忠臣就应该指出,而天子应当纠正错误。”
这是董先想要表达的一种平等理念。
与董仲舒新儒家的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森严的等级观念有所不同。
这种理念无疑是超出这个时代的。
“可是简单的事容易分辨,万一遇上复杂的事呢?由谁来认定是错是对呢?”
“从前没有火,燧人氏教人用火;从前没有文字,是仓颉创造了文字;”
“这个世界与时俱进,不断有人发现,有人创造,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光凭过去先贤留给我们的,无法解释未来会出现的。”
“如果连古人都没见过,他们怎么能给我们正确的经验教训呢?”
“这书上教的,我们该学,但不能读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就是提倡学习要与思考同时进行。”
“而只有实践才是检验是非的唯一途径!”
最后董先又提出,判断是非的标准,不能仅仅依靠前人给予的经典古籍,也不能以身份地位,权威压制。
而是要实践。
用实践去检验。
随着董先一番高谈阔论,甚至最后还用论语结束。
这下把三人给整不会了。
今天是上课是教你们要孝悌。
嫡庶尊卑,长幼有别。
孝悌是前提,忠是目的。
服从,而不是造反,这样才可以维护安定和谐。
从天子、诸侯、大夫、再到庶民、奴婢。
这样的社会结构,基础是封建宗法血缘。
而孝悌之道,可以说服百姓层层服从。
简单说,就好管理,那么多话干什么。
这也是当时社会的道德要求。
但人家董先开口就说凡事不该愚。
孝,不该愚孝。
忠,不该愚忠。
意思是孝忠的对象错了,不该完全遵从。
与孝悌的仁道,还是有一些区别。
虽然孝悌里面也含有指出错误,避免对方不义之类的意思。
但总感觉不是一个意思!
从董先敢于质疑先人的着书立说这一点上。
这种行为本身就超出了传统孝悌的意思。
祝广年纪较大,比较沉得住气。
完了,这小子刚来就要跟老师下马威,我们要受牵连了。
甄豫就比较紧张了,这脸上都写着呢。
就差眼泪掉下来了。
不知今天这个要抄多少遍!
董先开学第一课就来这一套。
这让大家多担心呀。
当然不是担心董先,他才来还不到一会。
大家主要在担心会受罚。
这时他们三人惊奇地见到:
老师程顺,他笑了!
这车开得有点急,弯拐得有点大!
这老夫子居然笑了。
他居然会笑!
他为什么笑呢?
大家都不知道!
照理说,董先这番无君无父,不守孝悌的话。
他不是应该高举礼教大旗,一举镇压这股反抗势力的吗?
他怎么还笑了!
今天老师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