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朕为始皇帝,天地可服?朕持三尺剑镇天下,昔有三祖领华~夏崛起于大荒,守土开疆,扫平诸夷,立万世之基业,本尊亡,亦佑我华~夏永世不衰!先祖为证,万民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闻仲垂首惊愕的发现,乌云正在散去,今夜阳光灿烂,多云转晴,忽的一阵龙吟,金龙不知从何而来,绕着凤凰盘旋,云雾密难开。
次日,车驾往陈塘关而去。
帝辛(王启玄)正在驾中,途中商容拦下车驾道:“尊上,臣有事禀报!”
帝辛(王启玄)问道:“何事?”
商容说道:“尊上封禅之事,不知为何惹人非议,民间多有谣言,闻太师正遣人彻查此事!”
帝辛(王启玄)平静说道:“朕已知晓,卿且退去。”
商容琢磨透了,帝辛才是最心软的那个不然不会现在想对诸侯动手,商容一边走一边流着泪,就是现在与诸侯敌对,太过不理智,车驾一直到了陈塘关,闻仲也没查出东西来,即使查到近卫身上,也没人敢说。
帝辛(王启玄)刚踏入陈塘关的地界,还未等马蹄声完全消散在古朴的街巷间,李靖便已匆匆赶来,身着铁甲,步伐沉稳,脸上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决。
他跪倒在帝辛的马前,声音铿锵有力:“尊上,陈塘关内所有非议封禅大典之人,皆已按照律法,迅速而公正地缉拿归案,无一遗漏!”
帝辛轻轻抬手,示意李靖起身,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深邃:“李卿家,你办事朕向来放心。但今日之事,朕欲另寻他径。时辰尚早,阳光正好,何不陪朕换上便服,微服私访,听听这陈塘关百姓的真心话,看看他们心中真正的想法?”
“遵旨!”李靖应声,随即转身,迅速而有序地安排起随行护卫与便装事宜。不久,两人便换上普通百姓的衣裳,混入熙熙攘攘的市井之中。
街道上,商贩的叫卖声、孩童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生活画卷。
帝辛与李靖穿梭其间,时而驻足于摊位前,询问物价,时而与过往行人闲聊,倾听他们的日常琐碎。
帝辛的眼神锐利,却又不失温和,他试图从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言语中捕捉到百姓的真实情绪。
“李卿~”帝辛突然停下脚步,目光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望向远处一片郁郁葱葱的田野:“带朕往田间一观,如何?朕想听听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们,他们心中又有何见解。”
“诺!”李靖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随即引领着帝辛穿过狭窄的巷弄,向着田野深处走去。
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几位正忙着耕作的农夫,帝辛亲自上前,与他们握手言谈,询问收成,关心疾苦。
农夫们初见帝王,初时有些惶恐,但帝辛的平易近人与真诚关怀很快让他们放下了心中的戒备,纷纷敞开心扉,诉说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帝辛边走边听,时而点头,时而蹙眉,心中对陈塘关的民情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而李靖则在一旁默默观察,心中暗自赞叹帝辛的体恤民情与非凡魄力。
这一路走来,帝辛不仅发现了李靖在政务上的才能,更看到了他作为臣子,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
一片片的麦田长势不错,百姓们挖了许多的沟渠,帝辛(王启玄)下意识的走入田埂之中,弯下腰,摸了摸麦,帝辛夸赞道:“李卿大功也……”
“臣有罪,不敢贪功!”
帝辛(王启玄)说道:“此李卿之功,何罪之有乎?”
李靖摇头说道:“此皆尊上之功,若无尊上,臣也不会种植水稻麦子。”
帝辛(王启玄):“…………”
此时,朝歌。
“母后,有烽火!”殷郊、殷洪急忙找到中宫姜后,姜后微微愣神,随后稳住情绪,道:“勿慌,两位皇儿可迅速布防。”
殷郊一脸难色:“可父皇几乎带走了所有武将……”
姜后微微一笑说道:“此事是你们父皇留下考验,难道不依靠将领就无法掌握军队了吗?”
殷郊迷茫的说道:“这……”
“兄长,母后,有将领!”
“将领何在?”
“圜土之中……”
姜后笑道:“封禅大礼,吾等妃子理应随驾,但并没有,你们的父皇恐怕早料到蛮夷南下,所以修筑长城,黄娘娘曾领兵平叛,在军中颇有威望,本宫为后宫之主,东伯侯之女,吾二人足以震慑住朝歌。”
“多谢母后点醒!”
…………
此时另一边,乌鞮侯率主力如黑云压境,狂风般卷向朝歌的去路,铁蹄轰鸣,尘土飞扬,将帝辛的援军之路彻底阻断,将其置于死地。
火光在天际闪烁,如同地狱之门悄然开启,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杀戮与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