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县长三步并两步走上前主动握住王怀谨的右手,热情洋溢地表示欢迎。
“王公,要不先用个餐?”
王怀谨看着周围乌泱泱的人群,笑着说:“汪县,既然人都到了,那就先开会吧,饭留着会后再吃。”
汪县长叫人开始组织会场,他从上峰那里听说过王怀谨的脾气,知道他是个干实事、不讲排场的人,索性没有先安排接风洗尘,反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说不定还能博个好感。
会场的安排仿佛西方的议会,几条长桌围成长方形,其余人在外围站成一圈。汪县长与王怀谨坐在对门主座,汪县长在右,王怀谨在左。在落座前,胡建德在汪县长耳边轻声低语了几句。
赵学师和王怀谨的学生被安排在侧座,身旁都是古州有头有脸的人物。虽然黎县与古州无冤无仇,但是就迁校这件事,他们算是竞争对手。
赵学师如坐针毡,仿佛落入了敌人的包围圈。他四下扫了一眼,只看到一张张脸庞上期待的神色,好像都是主动自愿前来,而不是拉壮丁凑人头的形式主义。
他一路追随王校长,虽然各县都有所表示,但唯独古州准备最为充分,有一种势必拿下的气魄。他不由得紧张起来,恨不得立马回到黎县,向上级反映,决不能被古州抢占先机。
“诸位乡亲同僚,请安静片刻。”
汪县长抬起手,偌大的会馆瞬间鸦雀无声。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说:“说来惭愧,古州虽然水运发达,但县城内多崇山峻岭,陆路交通不便,民富不均,教育落后,境内只有两所完小和一名师范生,实在是我等心头之急。我身边这位就是现任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校长王怀谨先生,师从陶行知,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此次南行是为了替乡师遴选新校址。有请王先生讲话,大家鼓掌!”
四周掌声轰鸣,在众人瞩目中,王怀谨大致阐述了一遍他的教育主张和迁校的重要性。一番演讲下来,令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心想这是一个有大情怀、大抱负的校长。
有人问:“请问校长,如果迁校,您打算招哪些学生?”
“自然以少数民族为主。”
关心教学内容的人问:“那学校都负责教什么?”
“学识与谋生,抱负与素养。”
替穷苦老百姓发言的人问:“那家境贫寒的学子是否可以报名,学费多少?”
王怀谨沉思后说:“如条件允许,我打算对贫困生采取耕读形式,带领学生们在校内种田,报名时不用学费,按劳动量抵扣。”
有人提出反对意见:“那会不会挤占学习时间,导致荒废学业。”
王怀谨解释:“正如我先前所说,我不培养空有学识而无体魄的学生,当今黔省缺的是实用性人才。农耕既能教人生存,还能强健体魄,何乐而不为?”
“我们定全力支持王校长迁校事业!”
次日,县府成立校产拨赠委员会,共三百余人准入。当夜,王怀谨给乡师全体师生拟好一封信稿:
“此地城乡父老,热情欢迎我们来此办学,发展文化教育,且商定划拨全城地域之一半,良田百余亩,荒山二十万余亩,作兴业之基地。又划出中心小学、三义宫、中山公园以及有关会馆、公祠多处,为校舍住宅用房。如斯办学胜地,优异至佳。故决定将我校南迁于此,新开天地,另辟美好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