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中文

最新网址:www.xpaozw.com
字:
关灯护眼
泡泡中文 > 百年书香第一篇云帆 > 第一章 重大抉择

第一章 重大抉择

他们家乡有山,但山不高,就是一片丘陵。因为靠近洞庭湖,还是以湖田为多,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当地喜欢种植油菜,阳春三月时,田野里的油菜花都开了,黄灿灿的油菜花迎风招展,送来阵阵扑鼻花香,辛勤的蜜蜂忙着在花间采蜜,走近一点都能听到一片嗡嗡声,在这个时节,他们兄弟最喜欢做的游戏就是冲进油菜地里躲猫猫;到了初夏季节,野草丛生,逮蛐蛐又让他们乐此不疲,只见他们的身影在狗尾巴草中扑来扑去,其乐无穷;秋天的傍晚,他们会学着大人的模样,举着一根钓竿,上面挂一小团棉花,到田间去钓青蛙;当白雪覆盖了大地的时候,他们会找一个竹编的大晒盘用一根竹竿支起一边,竹竿上端系一根长绳,在晒盘下撒上米,当饥饿的麻雀飞过来吃米时,绳子一拉,就能罩住好几只麻雀,拿回去拔毛后油炸着吃,好香。

大哥生性憨厚,不计较,对几个弟弟很是呵护,因此没少替弟弟们挨骂。幺弟(最小的弟弟)猴精猴精,有次他们在外玩耍,看到一棵酸枣树上结满酸枣,他们在下面张望着,看着黄澄澄的酸枣,垂涎欲滴,没想到幺弟蹭蹭几下就爬上去了,摘了下边的几串酸枣后,踩着一根枯枝想爬到更高处,只听到“咔嚓”一响,在大家的惊呼声中,幺弟从天而降。大哥惊叫一声,冲过去扶起弟弟,“哎呀,没摔到哪里吧?”一边察看弟弟的伤情,一边自责“都怪我,刚才没拦着你”,幸亏地上树叶厚,没伤着筋骨,大家虚惊一场,回家都缄口不言。

云帆好静不好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旁观者,更多时候他就守在书房里陪着父亲看书写字。

无疑,云帆的童年是幸福的,大自然给了他足够的馈赠。家乡的湖光山色,家乡的泥地清香,家乡的四季变幻,丰富了云帆的内心世界,让他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一点点根植于心。

他们家在乡下大约有百来亩地,算是当地的大户人家。云帆家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云帆的父亲在地方上颇有威望,是个有文化的开明乡绅。但他不善农事,家里的田都租给了佃户,秋收时按每亩2担谷收租养家,视收成的好坏可略有波动。他也不管家事,家事全由云帆母亲料理。大多数时间云帆父亲就待在家里读书写字,他尊崇孔孟之道,朱熹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都是他的最爱。儒家学说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而且他还力求“知行合一”,对他人行善积德,对自己克己复礼。父亲的为人处世、家庭里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云帆,这种影响绵延一生。

妈妈能干,把个大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妈妈虽然读书不多,但骨子里有一股悲天悯人的善良,每逢家门前来了叫花子,妈妈总是说:“这人一定遇到了难处,好可怜啊!一定不要让他打空转身。”每当听到妈妈这么说的时候,云帆就立马起身跑出去,或送上一碗饭,或送上一升米,进来时还会因为自己抢到这个机会乐滋滋的。这时,妈妈看向他的眼睛里总是溢满赞赏,并会宠溺地拍拍他的背。到了秋收时,若是遇到云帆妈收租,她会把米斗刮得平平的,不占别人的便宜。周围邻居要有什么难处,少不了来找云帆妈排忧解难,因此,云帆妈在当地的口碑很好。

长大后的云帆如此宅心仁厚、如此忧国忧民,这少不了他家庭的滋养。

除了家庭的滋养,更少不了教育的熏陶。

离他们家不远的地方有个私塾,他们兄弟都是在那里发的蒙。私塾先生是邻乡的一位老秀才,饱读诗书,还是江家父亲与当地的几位乡绅颇费一番周折才请过来的。

每个弟子每年学费3元,每逢节日(如端午、中秋等)时,弟子们还会送上节资50—100枚铜钱不等,以示对师长的敬意。

开学的前一天,父亲着人把云帆的课桌椅送去了私塾。

开学那天,云帆带上银锻镶边的青色瓜皮帽,穿上青色长衫,外搭一件银锻滚边的青色小马褂,脑后垂着个小辫,看上去清清爽爽的。由父亲陪着,背着书包去上学,一路上连蹦带跳,别提多高兴了。

跑到私塾,只见里面放了几排孩子的课桌,孩子课桌的前方靠墙有一大方桌,上面供着孔子牌位,老先生坐在方桌旁的太师椅上,桌前地面上放了一个跪拜用的蒲团,旁边小凳上还放了一盆水。云帆走到老师跟前,道一声“先生好!”,老先生站起来给他正了正衣冠,然后云帆在旁边的水盆里洗了洗手,走到方桌前先跪拜孔圣人牌位,后跪拜老先生,接着毕恭毕敬地奉上红纸包好的束脩(即学费),老先生给云帆的眉心点上一颗朱砂开智,拜师的流程就此走完,云帆正式成了老先生的弟子。

老先生治学严谨,所授文章都需背熟,并领悟其要义。除授蒙学常用的课本外,与其他私塾先生不一样的是,老先生喜欢穿插讲一些小故事,如“孔子尽礼”“司马光砸缸”“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天祥就义”等。在老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仁义礼智信忠孝”的儒家思想在他弟子们的头脑里慢慢萌芽。

云帆悟性好,是老先生颇为钟爱的弟子。他每天早早就到了学堂,擦完桌椅就摇头晃脑地读起书来。《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蒙养必读》《幼学琼林》《论语》《孟子》等被他背得滚瓜烂熟,其精髓还能说出一、二。有时先生不在,他还会领着其他小孩读书,“三先生”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不是所有的小孩都这么听话,老先生的手边总备着一把戒尺,坐不住的、背不出书的弟子免不了小手被抽上几下,这些常常挨打的弟子,看着被先生青睐的云帆,心里难免有几分嫉妒。有一天,这几个调皮的弟子想出了一招,瞅着云帆去上厕所了,他们将一个铜盆倒扣在门楣上,云帆毫无防备地推门而入,铜盆不偏不倚掉下来,倒扣在云帆头上,砸得云帆的瓜皮帽掉到地上乱滚,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拍手跺脚,云帆生气地注视着他们,拳头攥得紧紧的,委屈的泪花在眼睛里打转转。“这是谁干的?把手伸出来!”,老先生进来看着这群顽劣学童的恶作剧,气得山羊胡子都翘起来了,戒尺在桌子上敲得山响,小弟子吓得噤声不语,禁不住老先生的厉声呵斥,几个犯事的小弟子无可奈何地伸出了自己的小手,不一会小手掌又添上了几道红印。

老先生对自己的小弟子既严苛又爱护,到了冬天,他的小弟子是可以带烘笼子(竹编的烤火器)进学堂的,云帆就是在老先生这种言传身教下完成了他的蒙学生涯。

云帆的父亲思想开明,及至云帆能上小学的年纪,就送他进了现代学堂,他一路读到了省城的学校。

1905年云帆走进了HUN省优级师范。第一天走进学校,背着行李的他在学校里转悠,他惊奇地发现这个学校除了教室外,还有图书馆、大操场。正当他迷惑宿舍在哪里时,迎面走来一位学长,学长比他高了半个头,他友善地打量着他:“你是新来的同学吗?”“是的,我今天才来,不知道我们住哪里?麻烦你告诉我一声好吗?”云帆用询问的眼神看向学长,“不急,我带你去”。学长接过他手里的行李,领着他朝宿舍走去,两人边走边互报家门,原来学长姓王,是湘乡人。开学第一天就遇到一位这么热心的学长,云帆觉得自己好幸运,从那天开始,他们慢慢走近,直至成为好朋友。

他们求学那会,正是20世纪初,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贫弱,民生凋敝,经济、军事实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整个国家风雨飘摇,充满动荡与变革,孙中山正在为推翻清政府奔走。

云帆发现,学校操场的东南角有一座小亭子,有一帮子学生总在那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的好友王友棋就在其中。这激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他也常凑过去旁听。原来这帮同学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年纪,正在“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们凑到一起谈论的话题就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列强欺侮的愤慨,对洋务运动失败的惋惜,对宪政治国的期盼,对救国救民良策的探讨。

从他们的讨论中,他知道了中国与列强签下了一系列充满屈辱的条约,知道了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知道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他们的讨论帮他打开了认知世界的大门,他不再是井底之蛙,他对于自己的国家、国民性,也有了自己深入的思考。

云帆时不时也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贫弱,除了清政府腐败外,与国民素质不高有很大关联,振兴中国的教育,能够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国家精英,这也是拯救中国的有效途径。听到他的观点,不少人投来肯定的目光,与他产生了共鸣。

在这些思想碰撞中,“教育救国”的梦想开始在这帮同学的头脑中孕育。

1908年从学校毕业后,他就开始了积极的教育实践,开始了自己实现“教育救国”梦想的历程。他辗转于长沙、益阳两地,先后执教于长沙长郡中学、益阳信义中学等学校,兼职多时达9所学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霁月难逢虞世间月光集市温柔沦陷!京圈大佬甜哄小娇娇盛夜盐湖女盐商夺凤位,废养子,贵妃娘娘扶摇直上难抵渊心伪装者的观测日志我们一家的肥皂剧惨死重生?将门嫡女她掀桌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