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翔从书架上抽出了第六本书来。书名,内容,书的样式都很不错,林翔也能够感觉到里面的内容很丰富,如果真的读进去,一定能够有很多收获,但是就是不想看。
阻碍来自哪里呢?这真是一个很让人好奇地方。林翔没有想具体去分析一下自己,因为根据经验,那些真正对自己有用的领悟都不是分析出来了。
现在的情形比之前要好多了,因为虽然看不进去,但是至少是看了。由于林翔这某个力量的涌现,使的林翔对写作感兴趣了。然后去把书抽出来,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林翔清晰的意识到,躺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活,还是一个心理活。能够真真正正静下心来躺平,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尽的欲望总是希望或者要求自己多学一点,多知道一些,将来一定用得到。
其实现在已经到了将来了,但是真正用到的知识在哪里呢?并不在课本中,很多都是在生活中。
一次在沪上,林翔觉得自己的眼睛总是会时不时的长出麦粒肿,不知道怎么回事。表弟知道后很自然的说,其实可能是洗脸的时候不注意洗眼睛吧,因为我们洗脸的时候习惯性的会闭眼睛,有的时候会闭得很紧,使得眼睛周围眼睑部分长期得不到清洗。
再次洗脸的时候,林翔感觉好像真的是这样,洗脸的时候不自觉的就会眼睛紧闭。但是知道原因后,林翔就尝试着在洗脸的时候稍微的放松一下眼睛周围的神经。果然,麦粒肿很久不找林翔了。
胃里有些不舒服。林翔的胃似乎一直有些问题,之前林翔并没有在意,不过在一次回老家的过程中,老姐坚持领着林翔看一看,感觉的确是有作用的。
这也是第二次林翔感受到了针灸。而且很神奇的是,林翔当时胃部涨的难受,到了医生那里,医生让躺平,然后在林翔肚脐上方几个穴位施针,林翔立刻觉得不涨了。
当时觉得好神奇,现在林翔想想,是针灸起的作用还是躺平起的作用还是说不太好的,因为当时的确也躺平了。
这是开玩笑,不过林翔从那个时候开始对针灸也开始感兴趣了,买了针,买了学位模型,买了书,但没看。
贪多嚼不烂,所以林翔也知道自己的胃病应该是病,自己有些太好“吃”了,要控制。
穴位模型的确在林翔的桌子上伫立许久,但也用不上,所以慢慢的被林翔挪到阳台角落了。不过没想到前几天突然用到了。
林翔的副业之一是翻译。当然林翔对自己的翻译水平认识的很清楚,英文水平一般,听写能力一般,口语能力可以,应变能力靠前。
所以林翔也就是给曾经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们翻译,老师不要求特别精确,同学要求更多的是流畅顺利。
很多次林翔都想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但是无奈于背单词这一项就让林翔备受打击。咳嗽,打嗝,横膈肌,肩胛骨,这些常用词汇林翔都有点记不清楚,记了许久真的没什么改变。
算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就这么着吧!不强求!这些似是而非的掺杂着迷信色彩以及接纳性极强的自我安慰词语,林翔记得比谁都好!躺平吧中年!
胃还是不舒服,林翔决定还是吃药吧!山楂丸。
山楂丸其实都有点不能称之为药,主要是管消化的,但是能够让人从不舒服到舒服,还是称之为药吧,林翔觉得人不能没良心。
仍然回到药,回到胃的问题,前面不知道被什么打断了。老姐领着林翔去针灸,奥,是针灸打断的,其实林翔想说的是药的事情。
医生开了四种药,说是组方,这个对林翔来说很好奇,因为林翔基本上从来没有长期的吃过药。这次要求至少两周。从此林翔踏上了喜欢吃药的行列。
主要是中成药,西药有一个叫阿莫西林,中药有好几种,但是能记住的有一个香砂养胃丸,还有什么就忘记了。
恰好这个时候中医中草药相关的介绍多了起来,让林翔觉得中成药真的很厉害呀,一些小毛病,或者从西医角度来看都不能算是问题的问题,中医随便一副小药就解决了。
当然在老婆的建议下,林翔还是做了胃镜检查,查出的确有幽门螺杆菌,需要吃三连还是四连的药物,就是三种和四种药物连着吃两周。
这个时候林翔的中药基本上就停了一段时间,香砂养胃丸,木香顺气丸,舒肝和胃丸,都停了。
其实每一个中成药的认识,感觉都是一个一个有趣的小过程。因为林翔之前对这个方面就是属于小白。但是后来受到家人熏陶。当然家人也不是中医,只是使用中药调理的多了,自然就会搜寻一些方药。
这个时候似乎又回到了中医理论上了。中医还是离不开五行,阴阳,这些很基本的国学基础。
脏腑的关系也是非常有意思,但是需要背,林翔感觉不想背。就是这么的偏爱自己,或者说就是这么的不求上进!
林翔感觉活到现在,真正努力的好像也就是对心理咨询的学习,其他的只要和学习相关,或者被定义成学习,林翔内部就会升起一种很有力量的排斥感。
内心到并不有次受煎熬,有的时候林翔也会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但是自从知道了“内在批评者”这个说法之后,林翔似乎就把内在批评者分离的很好。
当然也不得不说网络小说的确也给到林翔一定的帮助。因为看了一个猫腻的《择天记》,不得不说,里面的矛盾冲突的确是不少,每每感觉主角就要放弃的时候,“顺心意”这个命题又会顽固的出现,顺了心意,当然也付出了代价。付出了代价,但是仍然顺了心意。
林翔感觉自己真正的心意的确不是有所作为,而是真的很想躺平。而且是持续的躺平。
但是躺平又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或什么都不知道,反而需要知道的更多,会做的更多,这样才能更好的躺平。这个理念来自古龙的某部小说,忘了是《陆小凤》系列,还是《楚留香》系列了。总之里面的一个能工巧匠就是这样的,这个人如果在现代,应该属于A货大师,一切都可以仿造,而且天衣无缝,除了他自己,别人根本分辨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