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大队的东北角有个小庄子,坐西面东,前后两排人家,被中间的长条形水塘隔开,前面一排六七户,后面一排十多户,总共不到二十户,全姓史,因此叫史庄。
史庄的分布格局符合古人逐水而居的思路,他们是顺其自然围绕水塘前后建家修房。门前流水背靠山,所以史庄在河后面的人家多,且落户早,房子修建的早。河后面建满了,又增加的人家才到河前面建的。这水塘是早前自然形成的长条形水塘,李庄、围外四周的等则是人为开挖的水围。一个逐水而居,一个构筑水围,性质不同,理念不同。
史庄,无论是人口、户数,还是村庄规模跟李庄相比就相形见绌、显得微不足道了,因此史庄也被叫着小史庄。
李庄除了主体庄也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李庄外,东边有围外、西边有西场、西北有后李三个小庄子居民也都姓李,都是从主庄子分出去的。李庄是李庄大队的构成主体,李姓占了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李庄坐北朝南,东西径近千米;四周都是河,是个大水围子,一条大路也就是村道在住家户的门前穿庄而过。路两侧的空地及门前屋后,也就是整个围子长满了参天大树,夏天大树的浓荫遮天蔽日,整个村庄都在绿荫的庇护之下,十分凉爽宜人;冬天树叶退去,大树又把阳光还给人们,夹杂包裹在老树枝条下的四合院、拐角院及各色单体建筑,温暖平和、波澜不惊,就像已经在此居住繁衍二百五十多年的李姓家族稍稍发根、默默繁衍。这个村庄仅四合院就有六座、拐角院就有八座,二百年以上老树三棵、百年以老树二十一棵,无不散发古老的气息,给人以辉煌的联想,无不昭示着李氏家族的枝繁叶茂、和谐繁荣。
从村庄架构、格局分布,到古树参天、老屋遍布,便能看出李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
史姓落户李庄很晚,据说是晚清民国时期,远没有李姓悠久。史庄人丁不旺,虽然有史姓女性嫁给李姓,与李姓有联姻,甚至还有一个李庄女性嫁于史庄,但还是一直被李庄人视为外来户,不为李姓认可。
不过,史庄毕竟是一个村庄,在李庄大队历史上也不是毫无作为、毫无影响。史庄就曾出过一个大队支书,并且在其任上做了一件骇世惊俗、在进李庄大队历史上都要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大事。其时适逢县里规范地名,说是全县有两个大队叫李庄,必须改掉一个。据说三子家这个李庄没有另一家历史悠久,按照政策,三子家这个李庄必须改名。李庄历史上叫过李围,现在也有人仍然这么叫。李庄的社员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认为,那就叫“李围”呗。
出人意料的是,数日后县里公布的结果是李庄大队改成了“史李”大队。对此,李庄的老人们颇有微词,十分不爽,自一世祖宗从皖北避难来到这盐碱滩,绵延繁衍了十几代,祖祖辈辈叫了近三百年的李庄怎么就成了“史李”呢?老人们的不满很快通过多种途径传到了上面。意料之中的是,在一年之后县里搞的规范地名“回头看”活动中,“史李”大队改成了“李围”大队。
三子家的祖坟所在地,在一队的地盘上,属于史庄。按照当地葬坟风俗推测,这块地若干年前,应该是三子的先人所有。
说干就干,三子爷作出祖坟深埋的决定后,立即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