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文官第二类就像二叔这样,是各衙门里负责事务管理的政务官。这类官员的升迁一靠年资,二靠政绩,三靠科举同年、亲戚朋友”
贾母的脸色渐渐黯淡,自己的这个小儿子确实是弱点很多。
政绩方面,由于他才力有限,消极作为,这些年一直就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成绩。
科举同年方面,由于是恩荫上位,也几乎没有什么“同年情谊”,因此这些年不知道吃了多少暗亏,多次被那些科举上位的同僚们“暗算”,也幸亏他背景够硬,才一直没事。至于亲戚朋友,一个妹夫林如海一枝独秀,其他的都是一些趋炎附势、居心叵测的人,官位大多还不如贾政。
这些年,他在从五品的官职上一动不动,竟是在熬年资了,这次一点政绩就让他升了一级,恐怕也是因为年资实在太长了——皇上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贾母示意继续。
“这第三类文官主要是一些技能型的官员,对专业技能要求很高,如河道、太医院、钦天监、刑部等。这类官职看重个人才华,上任之前都要考试一番,上任后看的主要还是成绩。当然有些职位,没法衡量成绩,主要还是看人的年资。
想必老太太也清楚,二叔要想越过四品这个天堑,肯定是需要时间的,但我们可以缩短这个时间。”
贾母的眼光顿时变得明亮起来。
“怎么缩短呢?最重要的还是靠政绩,尽量在皇上特别关注的领域,在皇上特别焦灼的事情上下手,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就跟上次的银元方案一样。还有这一次,二叔借钱支持皇上的事业,已经赢得了皇上的不少好感。这样的事情做得越多,那么时间缩短的就越快,甚至有可能像翰林院的那帮清贵文臣一样,实现超擢”
翰林院、都察院等清流官员有这样一个特权,他们好多时候升官不是一级一级升的,而是跳着升的。像贾雨村就是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直接升到从四品的知府,督察院里面的官员更离谱,还可以从七品的监察御史直接升到正四品的佥都御史。
别不服,这都是几百年沿袭下来的规矩,内含不容置疑的合理逻辑。
而像贾政这样的官员,通常只能是一级一级地往上升,慢如蜗牛,所以大家才拼着命地去争做科道官员。
“二叔身上最大的缺陷就是他缺乏科举同年,没有科举领域的支持性力量。
他没有经过乡试、会试,乡试的200多同年和14房老师他没有,会试的300多同年和18房老师也没有,他少了这五百多同年和三十多位高官老师的照拂,在朝堂上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动辄得咎,更别提做出成绩了。
而且,他身上又有勋贵的标签,而文臣和勋贵之间历来不合,这一点想必皇上也是清楚的。所以,未来皇上想要重用二叔的话,二叔肯定要被放一任学道,让他至少在某个省份收几百个门生子弟,以弥补这个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