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唐一品国夫人。武明空看了过去,这一日晴好,天分外的蓝,艳阳高照下她母亲马车后的一水缸新荷,初出碧水荷叶的花骨朵,白得不染却潋滟。
对官员的妻或母进册封的制度源于唐朝。《新唐书·百官一》载“文武官一品、国公之母、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母、妻为郡夫人,四品母、妻为郡君,五品母、妻为县君,勋官四品有封者母、妻为乡君”。
也就是说,根据唐朝典章制度,一品官员母或妻封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母或妻封郡夫人,四品官员母或妻封郡君,五品官员母或妻封县君,勋官四品母或妻封乡君。
当然,唐朝的册封制度相对不是很完善,它只册封五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五品以下,概不行册封之事。
唐开国功臣武士彠为应国公,因“晋阳起兵,元谋功臣”例分官一品,故其妻为一品夫人,国夫人。而在皇后主持亲蚕仪的时候,国夫人可陪着皇后进行祭祀,同时在完成亲蚕仪后进行宴席时,国夫人可以在宫殿石阶上就餐,而诰命等三品以下的外命妇就只能在石阶下。
如遇天子纳皇后、立太子、天子上尊号等重大活动时,诰命夫人可前往,并有权进表笺。而武明空自记事起就在长安京里,是唐一品大员的次女。
隋唐京师长安城太庙是皇帝的祖庙。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创建新都大兴城时,即拆迁汉长安城原前秦苻坚时所建的太庙殿材,在大兴城皇城东南隅营建了隋太庙。
唐因隋旧,沿用了隋太庙旧址。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时李渊称帝建庙,即尊奉其前四代祖为宣简公、懿王、景皇帝、元皇帝,奉其神主,立于太庙。此后,每有皇帝死后,即附其神主于太庙。
现在的长安城,在太上皇李渊他们进来之后,改动并不多。唐沿隋宫,修筑洛阳宫,也到了贞观年间。
纵然如此,长安京的太庙建筑群,规模依然宏大,很是壮观,由专门的机构太庙署来管辖。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因为它和皇室、皇权关系特别密切。
隋朝太常寺置太庙署,有令一员、丞一员;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置阴室丞,守视阴室。
唐朝太常寺置有三皇五帝以前帝王庙、三皇五帝庙、周文王庙、周武王庙、武成王庙,宗正寺置诸太子庙,所在地方置五岳、四渎庙,均有令一员,帝王、太子庙又有丞,掌开阖、洒扫、释奠。而从含光门进皇城后,含光门街西边就是大社。
大社就是大社大稷,是社稷坛所在地,这地方有个郊社署,这个管理机构是专门管社稷坛的。太常寺也置郊社署,掌五郊、社稷、明堂之位,与奉礼郎设樽、罍、篚、幂。各置令一员、丞一员,另有典事、门仆、斋郎等属。
唐代皇帝的宗庙规模是相当大的。唐太庙祭祀,最重要的是禘祭和祫祭。
所谓禘祭就是独祭,五年要祭祀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祫祭是合祭,三年一合祭,合祭就是大祭,把所有的神主都放在一块来合祭。
神主是用木头做的,上面写着这些谥号,放在太庙里面,神主就代表着去世的皇帝本人。
北周“三年三帝”。
幼年时,武士彠次女武明空便总去佛堂,翻看经卷,她不知母亲杨氏是否留意过,但她确实因自家上一辈的事情而对太上皇李渊的结发妻子窦氏,有了几分好奇。
相传,太穆皇后窦氏生来不凡,刚出娘胎,头发长过颈项。三岁时,她的头发已经与身高一样长短了。读诵《女诫》、《列女》等传,只看一遍就能过目不忘。
舅父周武帝宇文邕把她抚养于宫中,很受宠爱,超越其他外甥。
武明空就做不到,她得抄好几遍才记得住,过后还得再翻看。还有,她得管太上皇李渊叫“舅祖父”,皇帝李世民叫“舅父”。
她父亲武士彠有个小姑姑武氏嫁给太上皇李渊,那时,太穆皇后窦氏还在。而她父亲武士彠遂也是太上皇李渊的“外甥”,乃亲卫出身。
据说,他年纪才十余岁的时候,他小姑姑就把他们都引进李府,加以训导教养,但他们未能学习阅读经史,所以都没有学术,仅能够整饰容貌和仪表,性格宽和温雅恭敬谨慎而已。
和太穆皇后窦氏不同。组成大唐政权的家族里就有个“武”氏家族,年幼的武明空也只知道,她父亲的家族属于本家,又是可能分出来的一房。如果在太庙配享的功臣殿里看到了,那就是分了家。
至于分了家,又“收”回去的这种情况,年幼的武明空也不知道。简单来说,有些复杂。
唐因隋旧,沿用了隋太庙旧址。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时李渊称帝建庙,即尊奉其前四代祖为宣简公、懿王、景皇帝、元皇帝。而四岁的武明空遂也不知道,她所在的武氏家族属于“前四代祖宣简公、懿王、景皇帝、元皇帝”里的哪一代祖宗。
只有分出来,才能出现在功臣殿里,太庙配享。至于她父亲武士彠,和太穆皇后窦氏相同的大概是美貌,锦衣华服,骑射出众,说是“公子王孙”。
而她母亲杨氏,家里也有太庙,可能要搬去洛阳京。原本就是打算搬过去的。说是隋炀帝广都说了,洛阳紫微宫没有修好。
现在,他们属弘农杨氏观王房。
年幼的武明空总琢磨着,想她是和太穆皇后窦氏出身差不多。她想。
“是要怎么进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