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里,朝廷为了办官学,投入了不计其数的钱。
据说,一大部分钱,还是赵相从官员的内库里薅出来的私房钱。
但是,别说他这种高官了,就连大点的商贾,也不愿意把孩子往官员里送。
而是像他一样,把夫子请到家里来教。
或者,就是在自己的宗族里面办个私塾。
然后,高薪聘请名家前来授课。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官学里的生源不足。
首先就是优秀生源,严重不足。
毕竟,那些高官巨富家里的孩子,都是很小就开始开蒙。
到了入官学的年龄,早就已经打下了优秀的基础。
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到了入官学的年纪,几乎全是白脖子,啥也不懂。
而且这个情况,越是在大城市里,情况越是严重。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人都有慕强心理。
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人会不自觉的模仿那些他们认为比他们强的人。
那些普通家庭的百姓,看到那些大人物们都不愿意把孩子往官学里面送,他们便也开始犹豫。
朝廷的官学是不是不行啊?
要不然,那些贵人们为啥不把孩子送去呢?
要不,我也别送了。
孩子在家里,还能帮着干活呢。
这种跟风心理之下,就造成了一些百姓也不愿意送孩子入学。
而第二个问题,则比第一个问题更为严重。
大宋的名师,是有数的。
甚至, 是稀缺的。
这些高官巨富们请一个,就少一个。
这有数的名家被人请走了之后,留给官学的,就只剩下了一些多年不能中举,心如死灰的老头子。
这些人的学问一般是没什么问题。
但是,他们都已经心如死灰了,又能教出来什么好学生呢?
为了这个事儿,朝廷也不是没想过办法,但一直收效甚微。
所以,官家这是准备拿我开刀,引导官员子女必须入官学?
刚一想到这里,李睿内心里马上就把这个可能性给否了。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官家何必花这么大心思呢?
既然不是这样的话,那真相就只有一个了。
官家,准备禁私学!
一想到这里,李睿想死的心都有了。
这么大的事儿,官家您准备借我的嘴提出来?
我就是个从三品的小小兵部侍郎啊,我能担得起这么大的事儿吗?
我要真替了,他们就不是喷死我,而是直接打死我了。
官家您不能这样啊!
您这两件事儿,一件比一件大,我给您办一件行不?
你不能逮着我一个人,搞一鱼两吃啊。
但他刚打算这么试探一下,就发现人生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因为,他突然意识到,官家的谋算远不止于此。
还有她媳妇的事儿,还没说呢。
她媳妇的事儿,说出去不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