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连忙高声道:
“方逸先生,你怎么又走了!”
然而,却再无人回应。
就在这时,宫殿门口传来了侍卫试探的声音:
“皇上!皇上!!
您……安然无恙否?”
王莽猛然惊醒,环顾四周,富丽堂皇的宫殿内依旧是他独自一人。
定了定神,沉声回应道:
“予无恙,尔等且退下,守好宫门,勿扰予之清静。”
侍卫应声而去,而王莽的心中却涌起了难以名状的恼怒。
想起刚才与方逸的对话,
“这个方逸,每次出现都如同鬼魅一般。
自上次一别,已是五十余载的光阴……
今日重逢,却诸多挑剔,诸多不满。
他又怎能理解,我这些年所经历的艰辛与磨难?”
王莽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激动的心情。
回想起自己一步步登上皇位的历程,若不是紧紧依靠儒家的理想与信念,又怎会有今天的成就?
“哼,方逸,你不愿助我便罢了。
我就不信,在这央央大新的辽阔疆域内,
还找不出一些能助我平定四夷的能人异士了?”
王莽再次埋头于工作之中。
随后,他兴致勃勃地颁布了新的俸禄制度。
这项政策初看之下,确实让人振奋。
它将全国的官吏划分为十五个等级,
每一级都明确规定了相应的俸禄,从最低的六十六斛一路攀升至最高的万斛。
与汉朝的俸禄体系相比,这一新制度显得更为合理,且待遇有了显著的提升。
按理说,这样的改革应该能够赢得各级官吏的热烈拥护。
然而,王莽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系列复杂的条件。
他规定,官吏的俸禄要与其管辖郡县的财政收入紧密挂钩。
贵族从食邑上获得的租税也同样与食邑的财政收入相联系。
一旦地区出现歉收或灾害,官吏和贵族的俸禄或租税就要按比例减少。
这一举措无疑增加了俸禄制度的不确定性。
中央官员也未能幸免。
尽管他们不直接参与地方治理,但王莽却将全国划分为多个片区,从四辅到司卿,每位官员都被分配了特定大小的郡县。
例如,国师和宁始将军的俸禄就与西方一州二部二十五郡的财政收入息息相关。
这样的安排,使得他们的俸禄也变得岌岌可危。
王莽试图通过这一“绩效激励体系”和“对口扶贫机制”来实现善政,
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他还以身作则,表示自己的开支用度也将遵循这一原则。
尽管在前汉时期,官僚也会因歉收而减少俸禄,但从未像王莽这样系统地构建过“长效机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要设计合理的绩效系数、计算准确的绩效所得,需要专业的知识、大量的数据以及庞大的人力支持。
在计算技术落后的古代,这一设想虽然美好,却难以落地实施。
最终,这一制度不仅未能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反而连基本的俸禄都无法保障。
一些官吏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走上贪污受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