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在历经岁月的沉淀与洗礼,其传承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在孟子所处的年代,它被称作《书》,直到了汉朝,才被尊称为《尚书》。
意为“上古的书”。
孟子因有幸亲阅原版,并以高辈分之尊,得以批判性地审视此书。
然而,时至如今,儒家学者们对这部书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他们普遍认为,《尚书》中蕴含了先代圣王们如尧、舜、禹、汤的治国智慧,其伟大之处不容置疑。
面对难以理解的篇章,他们不仅不轻易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琢磨、探寻。
这种执着的态度,虽然彰显了对经典的尊重与热爱,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儒学界的混乱。
以伏生版本的《尚书》为例,原本只是一个祖宗传承下来的学问,却因后人的不同理解而分化出三大流派。
各流派之间在字句的解读上争论不休,使得这部经典的诠释变得愈发复杂。
不久后民间又发现了一部《尚书》。
这部版本文字古奥,乃是先秦之前的,显然比伏生版本更为古老。
它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尚书》解读的混乱局面。
因其文字难以解读,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揣测与遐想空间。
由此,《尚书》的流派进一步分化为古派和今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以尚书类推,你们所谓的儒家经典,又有何意义呢?”
王莽听着方逸讲述,再也按耐不住插话道:
“方逸先生,你说的这些固然是事实,可又能说明什么呢?
孝亲、简朴、扶老、济贫等...
这些共识颠扑不破,谁又能篡改!
如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夫子的这些教诲,也是无人可以篡改的,这都是千百年来华夏万民的共识!
正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把肉吐出来,而不是咽下去,
也许这更费时间,但其展现的就是一种恭敬的态度。
既然我王莽所修所学这些儒家理想,让予坐上了帝王之位
那么予所践行的圣王之道,也必然是不会错的!
否则,上天为何会选择送予来到这个世界?
又怎会让予坐上这个位置?”
方逸看着侃侃而谈的王莽,不由恼怒道:
“什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你若是知道周旦为何呕吐……”
方逸说到此处,突然不想再和眼前这个犟种解释什么了。
暗自叹息一声,“这世间,怕是也只有当初晚年的孔子,才理解周旦的苦心吧。”
再看着眼前这个满头白发,却依旧神色亢奋的老头,
方逸想起了当初第一次见到王莽时的场景……
随后他又想到当初用自己鲜血,救下那个叫项羽的孩子。
两者当初都是幼童,想不到长大后居然都变得这般刚愎自用……
方逸再次深深看了王莽一眼,平淡道:
“今日我说的已经够多了,你好自为之吧!”
王莽一愣,还未反应过来方逸这话是什么意思,
只听一声轻响,窗户方向传来一阵冷风,身旁的方逸也消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