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仙所往往依山傍水而建,一是要因地制宜,依靠山中水旁自然资源供给仙所自身。
二是此类地形大都缥缈雄伟,易守难攻,更能体现仙地之威严神圣。
三是大部分仙所要占据凡俗舆情制高点,必称自己仙所的山峦水泽为早前仙人飞升之所在,也是加强声望之举。
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更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由练气司所规定的。获得炼气资格的人,皆要用自己的实力,步行来到仙所所在。
这一路上,山路崎岖,水泽迷茫,其中不乏仙所中人有意设置的难关,可以说,在真正到达仙所前的每一步,都是对前来求学之人的重重考验。
在江鲫看来,自己若连这些垫脚石般的考验都无法度过,成仙更是天大的妄想,死不足惜。
琅琊仙所,位于滁州城西南的琅琊群山之中。
江鲫于晨光熹微之时来到山脚处,只见一座破土地庙,庙门处或站或坐着共有三人,他们竟全是同一时间前来求学之人。
他们的衣着服饰虽然不算太过豪奢,但也是价值不菲。这也不奇怪,除去像江鲫这样顺手牵羊的人,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凭借自己家族的势力获得到的炼气资格。
江鲫初来乍到,虽然衣着怪异,一顶突兀的笠形盔戴在头脸上,身背剑匣,浑身包裹严实干练,但气质亦非凡。
只见其间一位,身穿一领淡鹅黄,头束高冠,腰别宝剑,英气逼人的青年主动向前示好。
“这位仁兄,定是同为立雪客,我们也是刚到此地,多多关照。”青年言辞礼貌,让人心生好感。
“立雪客?”江鲫有疑。
“看来兄台有所不知,这‘立雪’,是对拥有炼气资格后,在前往仙所之路上磋砣徘徊之境界的代称。此名化用自前朝乱世的典故。”青年连忙解释。
“据说当时一有志青年,于数九寒冬之日,为解心中疑惑而问道于一位大儒,却不愿打扰大儒,立于其府门前静候。后天降鹅毛大雪,雪落地面积有三尺,不改其求道之诚心,因而传为佳话。在本朝,‘立雪客’便成了我等尚未入门炼气之人的代名词。”
“看来,在练气入门前,考察的是人的‘诚心。’”江鲫悟道。
在还未入门问道前,就也经有境界划分了么。看来,走这一遭,磨难是少不了的,收获也必然丰厚。江鲫不禁心念一动。
“这里亦有二位昨日已试过上山,但是遭了折,我们正一起商量休整,只待日头一亮,一起动身上山。”青年又道。
“山上是有何等难关,令二位困顿?”江鲫拱手向众人询问。
他要了解一切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这样才不致于连输都输的不明不白,一塌糊涂。
“沿山脚唯一可行之路攀登,不消两个时辰,便有一处秀美亭台依山而立,内有潺潺流水声,亭中坐一僧人。乃是守山之人,我们只有每人各自将其击败,方可放行。”其中一位面色不佳,陈声介绍。
“二位可曾试之与其切磋?”江鲫进一步询问。
“当然,否则我们也不会挫败而归,下山休整。那僧人身高九尺有余,浑身肌肉如同块垒般贲发结实。自称扫地僧,法号谒空,耍得一手封魔棍法,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那人回答,下意识地握紧了腰间挎着的剑。
“那僧人咬定山口不肯放松,武艺超群,修行深厚,令人难以招架。”倚坐在地上的一人正磨着自己的横刀,不住叹息。
这样的人物,放在江湖上也必能成就一番功业,大有名声。何况是吃着官粮的仙所守门人。
眼见日头已从东方升起,众立雪客一齐动身上山。
琅琊诸峰自是秀美绝伦,清晨的阳光穿过林间薄雾,云气升腾,虫鸣鸟叫,如临仙境。
而众人皆无心受用,都略皱眉头,思考着如何对付守关僧人。
不多时,一众立雪客上到一处较为开阔的石台,向前望去,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溪上巨石成独步桥,延伸至对岸的亭台。
这山亭八角玲珑,飞檐攒动,古朴厚重,气派非凡。上有牌匾,书“檀泉亭”三字。亭台四周古木盘错,山石嶙峋,高不可攀。形成一处“一线天”式的险要地形。
而这扫地僧,着一身干练的褐色僧衣,正盘坐亭中,假寐养神,表情肃杀。当真有一夫当关之势!
“当真是一处要地,再无他路可寻,我们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一人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