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对于国际局势精辟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让他们叹为观止,甚至有人不敢相信这样深刻的分析竟出自一位华国人之手。
后来,当他们得知李斯年曾就读于米国哥伦比亚大学时,才算是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信服的解释。
之后《大国崛起》也被沪上的一些报纸进行转载,甚至后来还登上了一些国外的主流报纸。
年前,当《大国崛起》在商务印书馆结集出版之后,更是引发了一股购买热潮,这些外交官们几乎人手一本。
他们都想从书中汲取智慧,分析出大国兴衰更替的规律,以便让自己对国际局势能够看得更加透彻。
因此,当他们得知这人就是《大国崛起》的作者时,他们对于李斯年的这份对于“鲁尔危机”的分析更加重视起来。
人群中,不知是谁首先鼓起了掌,随后掌声如潮,纷纷响起。
李斯年的一番长篇大论,让他感觉说的十分痛快,过足了嘴瘾,现在又收获了众人的认同和赞赏。
这让他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仿佛自己真的成为了能够洞察天机的智者。
等到掌声渐渐平息,来了兴致的李斯年继续说道:“舒尔曼先生,根据我的分析,其实‘鲁尔危机’的真正根源,还在于你们米国。”
舒尔曼虽然也在跟着鼓掌,但是他没想到会引火烧身,李斯年突然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国家,这让他不禁感到有些意外和困惑。
自从华盛顿会议结束之后,米国便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姿态,没有再掺和欧洲的事务,甚至连国联都没有参加。
他们正在默默地消化欧战中取得的成果,同时扩张其全球的殖民体系。
总之,此时米国的策略就是韬光养晦,猥琐发育,坐等时机成熟,以便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舒尔曼好奇地问道:“我们米国和欧洲腹地相隔甚远,在那里也没有直接的利益牵扯,怎么就和这场危机有关了呢?”
此时的米国,虽然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经济和工业领域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但在政治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仍然无法与老牌霸主英国相提并论。国际事务的舞台上,仍然是由英法等传统强国在主导。
人群中的众人也同样感到不解,这次的“鲁尔危机”明明是法国佬挑起的,应该由世界霸主英国来负责灭火,此时的世界分工就是如此,怎么也轮不到米国这个远在大洋彼岸的小弟弟来负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