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的漠北城大多的时候还是寒意浓浓,前些日天气放暖,城外护城河边上的几株柳树趁着暖日迫不及待地吐出了嫩芽。
几日后随着乌斯人水围漠北城,气温也随之骤降,这几株柳树树身多半都淹没在水中。露出水面的柳树枝条带着刚刚长开的嫩芽随风摇曳,时不时抽打着水面。
一阵带着寒意的北风骤起,卷起漫天的黄沙。不远处数的乌斯大军营帐,还有西边天际残阳的余晖都消失在这漫天的黄沙中。
黄沙随着风势袭向漠北城,站在城墙上的郭辰昱没有退到一旁躲避,只是背身闭目,用手掩住了口鼻。
风势起的疾,去的也急。
没了风势,空中的沙尘渐渐落下。郭晨昱转过身,拍了拍身上的沙土,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慢慢从沙尘中显现的乌斯大营。
前朝末年天下大乱,乌斯人趁势南下占领了西北诸城。大周立国之后,太祖皇帝御驾亲征,收复西北全境,把乌斯人赶出漠北之北。
乌斯人心有不甘,整合各部兵力在次年开春后南下,想要重新夺回西北。太祖皇帝虽然返回京城,但留在西北的十多万兵马乃是随之征战多年的骁勇之师,乌斯人自然不敌。
即便损失惨重,乌斯人还是没有死心。攻城略地不可,他们改变策略,派出乌斯铁骑进行袭扰。乌斯铁骑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让西北民众苦不堪言。
大周骑兵数量有限,不能有效应对乌斯铁骑,只能被动防御。
要想彻底解决乌斯之患需派出精锐之师远征乌斯,而此精锐之师还当以骑兵为主。但大周新国刚立,国库空虚,百废待兴。精锐骑兵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组建。
太祖皇帝虽有远征雄心,但面对现实也只能无奈地把远征计划暂时搁置,让西北诸城做好防御。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大周国富民强,兵多将广,重点培养的骑兵战力也已形成。大周皇帝决定实现太祖皇帝的遗愿,远征乌斯。
大周皇帝年事已高不能如太祖般御驾亲征,他派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跟随两路大军远征乌斯。
大周二十万大军兵分东西两路,一路自甘州北上,一路过朔风口进入乌斯境内向西北进军。因准备充分,再加上兵强马壮良将如云,两路大军所向披靡直捣乌斯王城。
乌斯王城依山而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率先到达城下的西路军本应等待东路军汇合之后再议攻城之策,但他们却没有安心等待。
西路军想要穿过莫兰谷,突袭右贤王的沙浦城,进而前后夹击乌斯王城。然而乌斯人在莫兰谷早有埋伏,进谷的西路军几乎全军覆没。
虽然在莫兰谷损失数万之众,但两路大军合为一处还有近十五万,攻下乌斯王城并不是没有可能。但大周却选择了退兵。
远征无果,西北的局势还是如早前,乌斯铁骑时不时来侵扰,而大周只能被动防御。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十多年以后韩骥主政西北才有所改观。
应对乌斯人侵犯,每年都要耗费大周朝廷大量钱粮。大周皇帝觉得如此并非长久之计,便让百官进言献策,身为户部侍郎的韩骥上了一篇《定边论》。
皇帝对韩骥的《定边论》非常赏识,若是能够实施,不但能有效阻挡乌斯人南下,减少国库对西北的开支,还能安置中原地区众多流民。
皇帝力排众议封韩骥为西北经略安抚使,统领西北诸州军政。
一举跃为封疆大吏的韩骥自知责任重大,若是不能让《定边论》完美实施,那位薄情寡义的皇帝能把他捧上高位也能把他踩入地狱。
查阅大量资料,已对整个西北有了很深了解的韩骥,在到西北后顾不上休息就带人沿着乌斯边境走了一趟,详细勘察了沿途的地势地貌、山川河流。
回到甘州,韩骥根据勘察的情况,思索多日后在堪舆图上标记了八个位置。这八个位置上他要修建八座边城。
边城,戍边之城也。
大周与乌斯接壤之处多达两千余里,但多半是崇山峻岭,易通行之地其实并不是很多。
韩骥选择建边城之地便是易行之地。
韩骥在西北忙碌的同时,中原地区各府县也在按朝廷的瑜令征召迁往西北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