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很快便以杜玉芬的绝对优势而告终,只留下顾孟平一人,在屋内无力地喘息,心中五味杂陈。
不多时,杜玉芬手提两个看似轻便实则沉甸甸的小布包,步伐坚定地走出木屋。她的身后,顾孟平的身影显得有些落寞,几次张口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他的眼神复杂,既有对杜玉芬离去的不舍,也有对即将失去家庭温暖的恐惧。
然而,当他的目光掠过门外那个瘦弱如竹竿、眼中含泪的女子时,那份微弱的挽留之意瞬间被一股莫名的情绪所取代——他需要在她面前,维护自己作为男人的尊严。
于是,顾孟平硬起心肠,将原本准备出口的软话生生咽了回去,转而换上了一副冷硬的面孔,放出狠话:“杜玉芬,你今天要是踏出这个门,就别指望再踏进这个家半步……”他的声音虽大,却难掩其中的颤抖与无力。
杜玉芬闻言,只是轻蔑地朝他下半身瞥了一眼,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笑意,随后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一步三摇地向外走去。她的步伐中透着一股洒脱,仿佛即将开启的是一段全新的旅程,而非逃离一段失败的婚姻。
经过李爱国身边时,杜玉芬还不忘对他眨眨眼,那眼神中既有对现状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期许。李爱国看在眼里,心中不禁为这位敢爱敢恨的女子感到一丝敬佩,同时也为她即将面临的未知生活感到担忧。
“这娘们,心比天高,命却比纸薄。”李爱国心中暗叹,他深知杜玉芬的离开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多年积怨下的必然结果。但他也明白,在这个时代,一个女人净身出户,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
待杜玉芬的身影完全消失在视线中,李爱国才将目光转向顾孟平,语重心长地说:“顾哥,你这是何苦呢?家和万事兴,夫妻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和包容。”他的语气中既有责备也有同情,他明白顾孟平此刻的心情定是复杂难言。
在物质条件的衡量上,顾孟平在大队中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他的家庭经济状况即便在全村范围内也属上乘。这份优渥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得益于他独特的职业——养蜂人。
这份工作虽看似平凡,实则蕴含着不凡的机遇与自由。
蜂场位于偏远之地,远离尘嚣,少了世俗的纷扰与监督,为顾孟平提供了大量的闲暇时光,让他得以在这片未被现代文明充分触及的土地上,悠然自得地享受生活。
春回大地之时,四月的东北大地逐渐苏醒,万物复苏,山间野菜也悄然探头。蕨菜、猴腿、刺老芽(当地人亦称其为刺嫩芽)、广东菜(别名黄瓜香)、猫爪子等野菜,如同大自然的馈赠,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顾孟平凭借对这片土地的熟悉与热爱,总能精准地找到那些隐藏于密林深处的“野菜窝子”。一上午的时间,便能满载而归,一麻袋的野菜见证了他与大自然的亲密对话。
这些野菜,经过简单的处理,或盐腌,或晒干,不仅为家庭餐桌增添了风味,还能作为商品出售给供销社,换取额外的收入,更有一部分被精心保存,留待冬日里享用,温暖着每一个寒冷的日子。
转眼间,秋风送爽,立秋之际,又是采蘑菇的好时节。
山林间,五彩斑斓的蘑菇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顾孟平穿梭其间,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而随着季节的深入,阳历八月,金黄色的榛子挂满枝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到了九月,更是丰收的季节,打松塔、捡核桃、抓林蛙,一系列的活动让山林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对于普通社员而言,这样的时节虽忙碌却也充满了期待,因为生产小队的队长会组织大家与附近林场合作,开展副业活动,通过采集山货来增加收入。
然而,这些收入最终归生产队所有,社员们只能按劳分配,获得相应的工分,作为年终分配的依据。
但顾孟平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他游离于这一体系之外,凭借着养蜂的副业以及自己对山林的熟悉,所采集到的山货全归自己所有。这无疑为他带来了更多的经济自由与独立。然而,遗憾的是,顾孟平那略显单薄的身躯似乎并未能完全发挥出这份优势。与他那丰富的自然资源相比,他的体力似乎稍显不足,无法像其他年轻力壮的男社员那样,一日之间便能赚取五六块甚至更多的收入。这份遗憾,如同他内心深处的一道疤,提醒着他身体条件的局限,也激发了他对更好生活的向往。
尽管如此,顾孟平并未放弃努力。他深知,生活的美好不仅仅在于物质的丰富,更在于心灵的充实与自由。在这片广袤的山林间,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