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各地间的纷争就像野草般顽强生长,生生不息。而在其中,童生名额的争夺尤为白热化,像是激起了千层浪花,溅起一片水花四溅的战局。
潘岳县,这座以府县自居的城池,总是昂首挺胸,自视甚高,仿佛自己就是这片土地的王者。然而,其他县城却对石城、吴川两县不屑一顾,像是用眼角余光瞟一眼便匆匆掠过。
石城、吴川两县的学子们,每逢府试之际,都像是在泥沼中艰难前行。他们虽然努力挣扎,但总是感觉力不从心,仿佛背负着沉重的枷锁。他们不是直辖县,中间隔着一个阳江州,仿佛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将他们与知府府邸的温暖和亲近隔绝开来。
若不是那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石宗兴如同璀璨的星辰般横空出世,石城、吴川两县的学子们恐怕还得在黑暗中摸索许多年,才能看到一丝光明的曙光。
然而,允临学子的挑衅却像是一阵寒风,不断侵袭着两县的学子们。他们总是在言语上发动攻击,试图通过制造声势来削弱对手的气势。
知府虽然有心照拂每一个县城的学子,但也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平衡各方利益。刘泽,作为石城县的案首,自然而然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言论,都仿佛被放大了无数倍,成为了众人议论的焦点。
然而,言语的攻击还不足以满足允临学子的野心。他们每年都会联合各县考生,在天篷酒楼举行一场盛大的天篷诗会。这是一场看似风雅、实则暗藏玄机的较量。
天篷酒楼,这座自诩为天篷后人创建的宏伟建筑,就像是东华城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位于府学宫附近,高达四层,占地面积宽广,装潢宏丽,仿佛是一座宫殿般的存在。酒楼呈四方口字结构,中央的天井里,假山、亭石、水池、奇木、花卉等景致错落有致,令人赏心悦目。
当刘泽一行四人踏入这座酒楼时,他们的到来立即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他们,有的人还在旁边窃窃私语,对刘泽指指点点。这场诗会,对于刘泽来说,既是一场挑战,也是一次机遇。他要在这场较量中证明自己的实力,为石城县争光。
得益于闫约之等人近期的四处奔走与极力推崇,刘泽在考生的圈子里俨然成为了焦点人物。他那首饱经争议的诗,也被不少人在背后窃窃私语,笑称为“山水诗案的佼佼者”。
虽然众人私下里对刘泽的诗作颇有微词,但当他们看到刘泽步履从容、春风得意的模样时,心中却又不禁泛起一丝酸楚。那些自诩实力雄厚的考生们,此刻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府试忧心忡忡,而刘泽却仿佛早已胜券在握,轻松自在。
在大月朝的科举制度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只要能在县试中一举夺魁,成为案首,那么秀才的功名便如同囊中之物。正因如此,许多才情横溢的学子并不急于参加童子试,而是选择养精蓄锐,以图在县试中一举成名。
然而,这条潜规则的存在,其实更多地是源于官场中的人情世故。就拿府试来说,考生能否通过,往往取决于府尊的一念之间。如今,石城县的县尊已经亲自点名刘泽为案首,若是他在府试中折戟沉沙,那岂不是对宁县令的极大打脸?
大月官场之中,并无太强的上下级隶属关系,这种松散的体系不仅影响着官员们的日常管理,更在无形中催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力平衡。若日后宁松阳有机会晋升高位,他又岂会放过对昔日知府进行报复的机会?
正因如此,府试的名额虽多,但总会为县试案首留下一个位置。刘泽对此自然是心知肚明,他并未在意周围人各异的目光,而是悠然自得地打量着这座气派的酒楼。他粗略估算了一下,建造这样一座酒楼至少需要二千两白银的投入,但他却开始好奇这酒楼的月收入究竟如何,是否能达到日进斗金的盛况。
然而,就在此时,刘泽的心中却突然涌起一股担忧。他开始思考起酒楼的防火安全问题。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出现火险这一保险制度,一旦酒楼发生火灾,那这座东华府最赚钱的酒楼恐怕将化为一片灰烬。
刘泽不禁感慨,华夏民族对木质建筑的偏爱确实有其弊端,这种建筑方式并不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相比之下,那些钟爱砖石结构的海方国家在防火安全方面显然更为先进。
就在这时,童占峰凑了过来,好奇地询问刘泽在想些什么。这段时间以来,童占峰对刘泽的态度越发亲近,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