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利跟在参观队伍的最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走进了一间偌大的厂房,只见车间内两条巨大的垃圾处理线像两条巨龙一样绵延了近百米,中间五六米、七八米高的设备,参差不齐地连在一起,像巨人一般伫立着,看起来非常威武。
他默默地仔细打量着每一台设备、甚至某个部件,认真地观察着、学习着,一副严肃的表情。
在参观结束后的技术交流会上,绿源环境公司董事长王昌林致欢迎词:“首先非常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们能到鄂城来,来到绿源环境,感谢各位专家对鄂城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的关注。”
王昌林环视着会场,清了清嗓子,继续激情澎湃地讲了起来:“我们这个项目是目前国内设计规模最大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采用了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工艺技术,引进了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高端设备,日处理量能够达到……”王昌林激情地阐述着那一套已经烂记于心的环保理念、工艺技术、设备以及宏伟的目标,自我陶醉了一通。
“这是一个功在今日,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我们不会止步于此,在座的各位都是环保领域的专家,而我充其量算是刚刚入门,大家畅所欲言,多给我们提建议和意见,我们共同把这项事业传续下去。”
参会人员或是窃窃私语,或是随声附和,纷纷赞扬着项目建设遵循的理念和思路多么多么先进、垃圾处理系统多么宏伟、国内鲜有云云。
“郑永利郑厂长是哪位?”王昌林望了望四周,似乎对大家的敷衍客套并不满意,便直接点起名来。
郑永利一愣,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了过去。
“我是。”他慌乱中应了一声,并抬了抬手示意。
“郑厂长您有什么想要说的?”王昌林谦逊地问道,笑眯眯地看着郑永利。
说实话,郑永利从厂房转了一圈下来,心里早已把这两条看似宏伟的垃圾处理线定性为空有其表,往好了说也就只能单机运行,负荷运行绝对卡机,何谈处理效果。而他从刚才大家的表现也能看出来,来参观的这些人估计都不曾接触过类似的项目,没有类似的经验和技术知识积累。
面对主方代表王昌林突如其来的提问,郑永利犹豫着是不是也趋炎附势、不痛不痒地说两句算了,毕竟他对这套系统的认知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更深入的理论知识、设备原理、工艺设计、现场管理都不清楚。但是,内心的那份正直和执着支配着他,使他又不愿去费这个脑子和口舌制造一堆无用的废话。“看来不发表点不一样的想法是不行了。”郑永利的脑子飞快地旋转着。
“王总您好。”郑永利微微抬起上身恭敬地向王昌林问好,然后又稳稳地坐了回去,“还有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BJ海环的郑永利,很高兴在这里认识大家,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固废处理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想在座的各位同我一样,接触的都是传统的固废处理模式——填埋或者是焚烧,这两种模式对大气、地下水以及人类的直接影响我就不说了,大家都很清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弊端引发的恶性后果愈来愈明显,也越来越让大众所感知,探索新的垃圾处理模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