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镇郊外垦荒造田处。牛骡成群,人头攒堆。
周围绣壤簇如茵,翠色平铺处处新。
南陌风和睛欲遍,西畴日暖绿初匀。
老农挟杖依田畔,稚子携锄立水滨。
但愿长官勤抚字,丰年屡抿乐吾民。
“大伯长官,时辰到了。”
冲这眼力劲儿就值当好好培养,宣传部代理副部长挺好。虎哥摸摸即将担任要职的小辛月的哪吒髻,甚是欣慰,手势一摆:“开耕!”
......
一年之计在于春,
“耕”是一年之计的开端。
“春耕”的说法最早见于《列子》,后在《荀子·王制篇》中加入对自然规律的进一步总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
春耕指春季通过犁、耙、耖等工具对土壤进行耕作的农事活动,季节性强、时间窗口期短等特点。
垦耕之后对土地进行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完成这系列后,收获时间也就到了。成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最早出现在唐代农书《四时纂要》中,讲的就是春耕的重要性。
......
耕地就是对土地进行“翻新”,将耕作层上面的土壤翻到下面,又将下面的土壤带到表层,根据犁铧大小与时节的变化,深度一般为18—22厘米。明代马一龙的《农说》中提到“农家栽禾启土,九寸为深”,具体说明了耕地深度。
春耕主要任务是为禾苗创造一个舒适环境,提高产量。《氾胜之书》中有:“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因此,春耕之际,农民们也格外忙碌,清代的《耕田歌》中就说:“春已至,农事始,鸡未鸣,耕者起。”
......
古时,“春耕”等农业活动主要依据二十四节气。还发展出“春官”这一职位,看仔细了列位,是官不是宫。相传最早的春官叫“知春官”,由唐太宗李世民设立,负责口述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及含义,提醒老百姓每个月该如何进行农事生产。
民间的“春官”则以送“春帖”为主、说唱节气风俗为辅,据说,春官崇仰的祖师是远古主管农业的“三皇爷”,骑牛各地传播二十四节气知识,指导老百姓种田。
从百姓到皇帝,无不重视。
立春之后,“开耕试犁”是部分地区传承至今的春耕习俗之一。山东海阳,人们会先拜犁具,并唱喜歌:“犁破新春土,牛踩丰收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然后牵牛到田间象征性地耕一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