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祥总算说到点子上了:这么做,虽然有些掩耳盗铃的意思,但用来糊弄一下明末的官员,还是可以的。
“可那么多咸鱼,一样也没人买啊……上次那俩大爷不是说了,这里人都快吃不饱饭了,谁还能吃得起鱼?”余庆祥又问。
“当然有。官军就吃得起,咱们的腌鱼,是要卖给官军当军粮的。至于哪路官军么……我看还是漕运总督衙门。史总督人品好,钱货两清,咱们也放心。”
听到这里,众人先是一愣,然后无不啧啧称赞:真是绝妙主意。
销量、销路、收款等等一系列问题全都迎刃而解,并且把腌鱼卖给朝廷官军,就是地方官想查,都查不下去!
说干就干。
于是当天夜里,赵家村里的男女老少就全员上阵,编织打鱼用的渔网。
这本是渔村看家的本事,不用赵承成过多插手。
然而就这件事,赵承成也有自己的想法。
原先村子里各家各户都是“各自为战”,自家编织自家所用的渔网。
但是来到洪泽湖,重起炉灶建设渔村,要搞就搞大的,搞社会化大生产。
小鱼网资源利用率太低,还会导致内部竞争——也就是内耗——并不是最优解。
于是赵承成让村里人把各家编织的小网,互相之间缝合起来,形成一张硕大无朋的大渔网。
这张网大到一艘船都无法操作,必须三艘船同时作业,分别操纵渔网左、中、右三段,才能开始正常的捕鱼作业。
一开始,村里的渔户还不以为然:在黄河边上打了几辈子渔,也用了几辈子的小网,从没见过这样的大网。
要不是赵承成在逃难的一路上积攒了无与伦比的威信,非得有人公开反对不可。
然而大网织成第一天的收获,就让这些含在嘴里的话,全都咽到了肚子里,经过肠道吸收,变成一堆废气……
拖着大渔网,三艘漕船改造而成的渔船齐头并进,就在洪泽湖广大水面巡航捕捞。
整整一个上午过去,等返回村子收网清点之时,发现这一网下去,居然捞起了近五百斤肥鱼!
至于鱼的数量,连数都数不清了!
要知道,在黄河岸边的时候,一户人家、一条渔船辛辛苦苦一整天,也捞不上五六条鱼……
这固然是因为洪泽湖周边连年遭灾,人口逃亡大半,反而给了鱼类最好的繁殖生存环境。
可真正大显身手的,无疑是赵承成弄的那张大渔网。
第一网下去就是大丰收,村里人人脸上挂着无法掩饰的笑容。
带着丰收的喜悦和对村长的敬佩,一天的疲劳完全不值一提。
众人抓紧动手,卸船、杀鱼、炒盐、腌制、暴晒,连饭都忘了吃,便将五百斤鱼全都腌制完毕。
按理说,想要腌鱼味道美味,还得调制些料酒、香料之类的才好,但这些鱼都是卖做军粮的,只要食盐入味,确保保鲜效果也就行了。
于是一连三天,白天打鱼、晚上腌鱼,赵承成手里便积攒下了小两千斤腌鱼,食盐也消耗了两百来斤。
产量不算大,但也凑齐了整一艘渔船的载重,由赵承成点起几个得力弟兄,打算亲自带队押运、销售。
这是第一批货,又要再赴徐州这个是非之地,赵承成不敢怠慢。
毕竟盘算中的销路,也要脚踏实地地闯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