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会结束后,大家不出意外的收到了张辅分配的任务——收集资料以及写工作总结。
优青答辩主要是答辩人对自己的自身条件和拟开展工作进行介绍,除了学术经历与工作经历以外,还需要介绍自己所主持过的项目以及发表的文章,这一方面自然由张辅亲自操刀完成。
不过张辅依然给李荣分配了一项工作——在全网收集对于学术成果的评价,按照他的原话,
“评委里面内行并不多,怎么才能让他们相信我做出来的成果有多么厉害呢,只能用其他大牛的评价来证明。”
张辅其实发表的工作并不多,博士期间一篇《journal of ecology》,出国交流的时候发了两篇《PNAS》,回国之后课题组基本上没产出过特别有分量的文章了。
不过张辅之前发表的几篇文章含金量都是很不错的,《JOE》被选为那一年的高被引文章,并且受到了国际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两篇《PNAS》更是被理论生态学界的一些人认为是“改写教科书级别的成果”,被引次数也高达一千。
此外,李荣在找这些资料的时候,甚至还翻到了《科学报》以及《青年报》对这些成果的相关报道,看得出来当时张辅确实是轰动一时。
这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那个年代,能发表一篇英文文章都已经很了不起了,大部分的科研人员还在为了投几篇中文文章而努力,能在国际一流期刊上面发表文章无疑是很值得骄傲的。
收集完相关评论之后,李荣发给了张辅,然后开始下一项工作——写自己的工作总结。
优青答辩和其他的项目一样,想要申请这个项目,必须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目前大家的工作都可以放在研究基础内。
好在之前写项目申请书的时候已经写过了一次总结,这次再写起来也就轻车熟路了。李荣按照最新的文章结果将总结修改了一下,然后发给了张辅。
张辅回了个“OK”的表情,过了一会,又给他发了个消息,
“那篇《Ecology Letters》的送审意见回来了,我将邮件转给你和楚灵了。我最近没时间,你们先讨论一下,然后按照审稿人的意见修改,改完了再给我看吧。”
李荣给楚灵通知了一声,便准备自己先打开看看,登录了学校邮箱,刷新了一下,便收到了张辅发过来的邮件。
他打开邮件,大致浏览了一下。审稿人一共有三个,给出来的意见都挺正面的,编辑给的建议是小修。
其中,第一个审稿人建议是“建议文章直接发表”。
审稿意见对于这篇文章不吝赞美之词,“在控制实验中进一步验证了生态学基本理论并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建议直接发表”,但是看不出来审稿人是谁,但是李荣估计有可能是前不久参加过讨论的同行大牛们。
第二个审稿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国内的了,因为审稿模板和李荣的一模一样,先总结一下整篇文章的工作,随后分条列出建议,不过也不算多,就两条建议,
(1)请提供原始数据及原始代码,
(2)文章引用文献不全,并附上了几篇建议引用文献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