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中文

最新网址:www.xpaozw.com
字:
关灯护眼
泡泡中文 > 从原始部落到清末 > 战国七雄之楚国篇——屈原

战国七雄之楚国篇——屈原

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芈姓(一作嬭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一说屈氏的来源是西周前期的楚国人屈紃)。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天问》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长诗。此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语言别具一格,句式以四言为主,不用语尾助词,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全诗通篇是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内容奇绝,显示出作者沉潜多思、思想活跃、想象丰富的个性,表现出超卓非凡的学识和惊人的艺术才华,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九歌·东皇太一》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诗,是《九歌》的首篇。这是祭祀东皇太一的祭歌,全篇自始至终只是铺叙祭礼仪式和祭神场面,抒发人们对东皇太一的虔诚、尊敬、欢迎与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赐福人间,给人类的生命繁衍、农作物生长带来福音。篇首以“穆将愉兮上皇”统摄全文,篇末以“君欣欣兮乐康”作结,一呼一应,贯穿着祭神时人们的精神活动,从而突出了主题。此诗篇幅虽短,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场面隆重,气氛热烈。

《九歌·云中君》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诗,是《九歌》中的一篇。此诗对云的飘忽回环的形象进行生动的描写,细腻地描绘了云朵在广阔的天宇中的各种形态,又把这种形态转换成拟人的云神的形象,并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云神的特征,表现出人对云神的乞盼思念与神对人礼敬的报答。全诗把天上的云彩与想象中的云神融合而一,写得鲜明生动,又神奇变幻,状物精妙,情感深挚。

《九歌·湘君》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这是祭湘君的诗歌,是《九歌·湘夫人》的姊妹篇,以湘夫人的语气写出,写她久盼湘君不来而产生的思念和怨伤之情。全诗可分四段,第一段写湘夫人乘着小船来到与湘君约会的地点,可是却不见湘君前来,于是在失望中吹起了哀怨的排箫;第二段接写湘君久等不至,湘夫人便驾舟向北往洞庭湖去寻找,依然不见湘君的踪影;第三段主要是写湘夫人失望至极的怨恨之情的直接宣泄;第四段补叙出湘夫人浮湖横江从早到晚的时间,并再次强调她最终还是没有见到湘君。此诗富有生活情趣和浪漫色彩。

《九章·惜诵》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诗,是《九章》的第一篇。此诗名取自篇首二字,作者以痛惜的心情,追忆叙述了自己因直言进谏而遭谗被疏之往事。全诗语言真挚生动,朴素自然,以细腻的笔调描摹了抒情主人公的意志活动和感情冲突,直抒胸臆,想象丰富,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九章·涉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诗作,是《九章》中的一篇。此诗可分为五段。第一段述说自己高尚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阐明这次涉江远走的基本原因;第二段叙述一路走来,途中的经历和自己的感慨;第三段写进入溆浦以后,独处深山的情景;第四段从自己本身经历联系历史上的一些忠诚义士的遭遇,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第五段批判楚国政治黑暗,邪佞之人执掌权柄,而贤能之人却遭到迫害。全诗写景抒情有机结合,比喻象征运用娴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九章·哀郢》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诗作,是《九章》中的一篇。所谓“哀郢”,即哀悼楚国郢都被秦国攻陷、楚怀王受辱于秦,百姓流离失所之事。此诗采用了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抒写作诗当时的心情。全诗乱辞之前可分为五层,每层三节(四句一节)。前三层为回忆,其抒情主要通过记叙来表现;第四、五层是直接抒情:第四层抒发作诗当时的心情,第五层为对造成国家、个人悲剧之原因的思考。乱辞在情志、结构两方面总括全诗,写诗人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的痛苦和悲伤。全诗章法谨严,浑然一体。

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正月初七日,一说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生于楚国丹阳秭归。次年,居乐平里。

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30年),屈原居乐平里。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当在这一年。

周显王四十年(前329年),居乐平里。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十分同情贫苦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约周慎靓王四年(前317年),屈原担任楚怀王左徒,从事变法改革,制订并出台各种法令。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屈原继续深入变法改革,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楚之形势大变,旧贵族面临着覆灭的命运。

周赧王元年(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

周赧王二年(前313年),秦国张仪破楚齐联盟,楚怀王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汉中郡沦陷,史称“丹阳之战”。

周赧王三年(前312年),楚国发兵反击秦国,在蓝田(今陕西蓝田一带)大败。楚怀王重新启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目的是让齐楚两国缔结新的联盟。

周赧王四年(前311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攻取楚召陵。惠文王愿分汉中之半给楚,与楚结盟。楚怀王比起汉中的土地,更想要获得张仪。张仪来到楚国,由于重金贿赂了靳尚,并得到楚怀王宠姬郑袖进言,得到释放回到秦国。秦惠文王死,子武王荡立。屈原出使齐国,回来楚国的时候张仪已经离开,屈原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人追张仪没有追到。

周赧王五年(前310年),秦武王元年,张仪由于不被武王满意,离开秦国赶赴魏国。屈原仍事怀王为三闾大夫。

周赧王六年(前309年),秦武王二年,齐宣王欲为纵长,恶楚之与秦合,遣使遗楚王书,怀王犹豫不决,昭睢力谏,遂不合秦而合齐以善韩。

周赧王七年(前308年),秦武王三年,甘茂取韩宜阳。屈原居住在郢都,设坛教学。

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秦昭王发兵出武关,攻楚,斩首五万,取析(今河南淅川)及左右十五城而去。

周赧王十一年(前304年),屈原初次流浪汉北(汉江以上,今河南南阳西峡、淅川一带)。秦楚复合,与屈原谋划相反,而奸人必有谗言害之,避地汉北,当有不得已之情在,故《九章·抽思》有欲归不得之意。

周赧王十三年(前302年),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打楚国,楚怀王派太子横到秦国为人质,请求秦出兵援救。秦王命客卿通率兵救楚,击退了三国联军。次年,秦国一大夫与太子横因为私事争斗被杀死。太子横惧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回楚国。此事使秦、楚两国关系恶化,导致了此后秦国对楚国的频繁进攻。“屈原憎恨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让不真实的语言蒙蔽了正确的语言,这些谣言将会损害楚国的利益,是方正的人不能容忍的,所以屈原在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挟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十六城。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楚绝交。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他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

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屈原到达长沙,在这楚先王始封之地遍览山川形势,甚起宗国之情。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楚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二十四万。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楚顷襄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到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这次流放的路线,按《九章·哀郢》分析,是从郢都(今湖北江陵)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今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今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在今安徽青阳县南)。时间长达十六年,在这之间并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九章·悲回风》等。

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这一年大概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当时六十二岁左右。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着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二十五篇,即《离骚》一篇,《天问》一篇,《九歌》(《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十一篇,《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二十三篇。其中《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三国之龙逆天下三国:开局投董卓完成先帝遗愿穿越古代,从难民到乱世枭雄原始大陆漂流记今朝已然同淋雪,何妨今生未白头穿越大唐风云国运:华夏养士五千载耶稣基督后期教之传奇战国:无限小米粥,我成千古一帝了?国家的明天更比今天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