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停下了脚步,驻足在竹简制作的作坊前。
表现出了一副饶有兴趣的姿态,盯着正在热火朝天工作的工匠们。
精壮的身躯上大汗淋漓,汗水在烈日下闪耀着光辉,渗透了本就陈旧的衣衫。
古代竹简的制作工序还是十分繁琐麻烦的,既需要高强度的体力支出又少不了时间的沉淀。
制作时大概可以分为裁、切、烘(杀青)、书写、钻孔、编几个步骤。
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工匠们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
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书写文字。
又因竹子的外皮不易着墨,为了书写方便,须将竹子的最外皮削去,或在内里面书写。
最后以火烤竹去湿,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
因此后世也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竹简记事的方法早在商代便被应用于日常生活(注1)。
而后经过近千年的不断改良,一直牢牢占据着文字载体的头把交椅。
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竹简成为各家著书立说的主要形式。
孔子晚年读《易》,而有韦编三绝的典故。由于反复的阅读,致使编系竹简的绳子断了三次。
直至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后,竹简才默默退出历史舞台。
但其历史作用和传世影响确实毋庸置疑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便是引用竹简借喻青史,足以堪见竹简的历史地位。
匡当眼见扶苏驻足在此许久,自然以为扶苏对其颇有兴趣,在旁解释道:
“陛下勤于政事,每日所耗竹简皆高于一石之数,各署长官也都纷纷仿效。
因此这竹简制造反而是工坊之中最为繁忙的一部。”
扶苏点头称是,话锋一转:“但以我观之,竹简之制费时费力,是否有更为简易之程序?”
“这...”匡当不由得尴尬起来,心中暗叫:
“苦也,这制作之法通行数百年,早已简化到了极致,又如何能再精简?
公子真是少年心性,总想着做些事情证明自己,却是为难我这一卑微佐吏。”
不过面上却不敢丝毫表现出来,只得低声诺诺道:
“公子有所不知,此竹简制法自古有之,加之数百年间删繁就简,怕是难再有所精益了。
不过若是公子重赏求之,或许也有一二能者有秘传法门,只是有些得不偿失...”
扶苏一听便知晓这匡当是将自己当做了求功心切的纨绔子弟,不由晒然一笑:
“既然已是大成之法,改无可改,便无须强求了。
只是陛下日夜操劳,这竹简又过于沉重。除此物外,是否还有较之更为轻便实用之物可为文字载体?”
匡当的脸色已经要黑成锅底了,但还是强扯出笑容:
“公子说笑了,竹简乃是先贤之法。吾等才识浅薄,只得循规蹈矩,安有更善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