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能吃得起猪肉的,也仅限于中上层社会阶层,老百姓基本上一年到头,都和猪肉无缘,条件好的或许才能多少吃上一点儿。
也就是说,这会儿的猪肉,其实属于奢侈品,因为农业水平所限,也不可能出现大量养殖的情况。
即使是舍饲圈养的,规模也很小,还只能靠半放养,半圈养的方式来饲养。
而刘协却偏偏就直接选择了上规模的全封闭式圈养模式,虽然眼下看上去,猪的数量还颇为有限,但只要留意一下养殖场的大小,就能猜得出里面潜藏的野心了。
对于刘协而言,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因为离开了肉食,别说他自己受不了,包括强军、改善民生什么的,就都成了一种奢望。
也只有把生活条件搞上去了,才算是为强军、劳动力、工作效率等打下牢固的基础。
想要实现这一点,除了主粮之外,首先就要解决的就是肉食。
而肉食无非来源于牛、马、猪、羊、狗、鸡等六畜。
牛就不要说了,自古有礼教法度以来,就没人敢去杀牛吃肉,皇帝老子都不行。
马作为征伐和运输的主要劳动力,同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不能用于肉食参考。
这样看来,似乎也只有猪,可以有具备提供大量肉食的资格。
欠缺的,无非就是如何解决大规模饲养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对于刘协来说,其实压根儿就算不上什么问题,饲料啥的并不难解决,没必要全靠粮食。
至于暴躁、抢食、冲动,还时常会相互撕咬等情况,这个就更简单了,从猪崽子起就阉割了就完事儿了。
这种技术,其实在先秦那会儿就有了,只是没人过于在意罢了。
但是刘协却很清楚,阉割的好处,不但能让猪温顺下来,除了吃就是睡,因此能长的膘肥体大的,还让肉质因为没有了性激素的分泌而变的不再腥臊。
绝对的两全其美。
要知道,这会儿的权贵人家,煮食猪肉可都是要添加昂贵无比的香料,才能去除这种腥臊之味的。
那会儿的猪肉为什么被成为贱肉?
可不是因为上流社会的人看不起,恰恰相反,真正吃不起的是平民百姓才对。
西汉《盐铁论中就提到过,“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中等年景地里一年的收成,才能换来一顿猪肉。
由此可见猪肉价格的昂贵。
所以,之所以说猪肉是贱肉,不是因为肉贱不屑于吃,而是因为猪肉腥臊之气太重,只能用同样昂贵的调料去消除……嗯,这会儿的调料也叫香料,价格也很昂贵。
这才是真正的原由。
所以,刘协有理由相信,他是可以直接颠覆人们对于猪肉认知的,然后把这种养殖方法推而广之……
午饭后,刘协会看一会儿书,嗯,就是那种用竹简编起来的简书。
然后,会带着刘青去到开垦出来的农田里,指导一下耕作、堆肥、播种、间苗啥的。
毕竟这会儿的农田管理,水平还相当落后,基本上还属于靠天吃饭的那种。
而想要进一步提高亩产量,就必须借鉴后世的一些成熟经验,从耕地、施肥、育种、间苗再到水利设施的兴修等,养成科学规范的精细化农田观念。
不需要一步到位,但是大致的框架,还是要提前划出个雏形的。
也算是为将来的大范围推广,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晚饭后,刘协就会躲进房间里,有时候会鼓捣一些小玩意儿,有时候则写写画画的,用的还不是竹片和白色丝帛,而是左伯纸。
左伯纸是最近几年才刚出现的,却以其洁白柔软、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的特点,而迅速风靡了大汉,成为现下最好的纸。
只是限于工艺上的复杂,产量少且价格昂贵,一般只用于上层的世家豪门以及权贵阶层之间。
所谓左伯纸、张芝笔、韦诞墨,堪称这会儿书法界最豪华奢侈的顶配三件套。
刘协当然有这个便利条件,所以用起来也毫不含糊。
纸嘛,不就是拿来用的?
再说了,等以后自己这边的那些工坊一个个建好了,自然就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用纸。
像这样的日常消耗品,都不需要什么太专业知识,后世随便拉一个中学生出来,都能把原理说的一清二楚。
而放在汉末这个年代,那就属于来自未来的馈赠!
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