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天才,怪才,这样的分类究竟有什么意义?
回到座位上,李文把自己的思绪重新拉回到课堂上,暂时不去思考这个问题。
......
晚自修放学后,匆匆的吃好饭。李文迅速赶回了教室,现在的他,很想听一听王远的见解。
不过,李文显然是来的太早了,教室里现在只有他一个人。
李文也不心急,边刷题边等待了小半个小时,王远终于来到了教室。
王远不墨迹,收拾了一下东西,清理了一下桌面,就来找李文来继续下午的谈话。
此时,教室里的人还不多,李一政也还没来,王远就直接坐在了他的位置上。
“下午我们好像讲到了三种才华。”王远把腿一翘,盘起了二郎腿。“可以这样认为,教育一部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所有人的基础素质,另一目的就是为了筛选出这三种人才。”
“那么,很明显的,这三种才华和选拔制度应该是相对应的。至少,选拔制度的初衷应该是筛选出这三种才华。”
“竞赛选拔天才,高考选拔人才,而其他的创新性的比赛筛选怪才。”
“其中,对人才的选拔,最为简单!这完全是由几个特别的因素决定的。我们有这么多人口,这么大的基数下,根本不缺人才。天才是宝贵的,人才是批发的。”
“而且,什么叫人才?就是给你定一个规则,你在这个规则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取得成功,也就是能超过大多数的人。这样的就是人才。”
“也就是说,从这种角度来看,高考就是制定一个相对合理的规则,然后在这个规则下,有一定比例的人,被视为成功者。”李文总结道,“所以,这个制度最重要的就是公平。”
“是的。”王远表示赞同,“而且这种规则需要有被大规模实施的能力,并且不能太过复杂。”
......
王远走后,李文一直在思考着他的说法,和自己对未来如何选择。
李文当然不可能完全同意王远的想法,但王远的想法也给李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就算不赞同,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参照。
“也许这种制度产生的原因和王远说的差不多,但是实施到现实生活中,一定会和本意产生偏差,”李文也有自己的思考。
“而且,只能说参加竞赛的人里,产生优秀科研人员的比例更高罢了,并不能说不参加竞赛一定不能搞科研了。”
“但是,我现在所知道的中国的青年数学家,几乎都参加过数学竞赛。这说明,竞赛对科研的帮助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还是有好处的。”
虽然李文的有点偏向于去参加数竞了,但他的内心还是有点动摇。
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他不可能仅仅因为对数学的热爱就一头扎入自己已经慢了一拍的比赛中。
没有任何重要的原因,仅凭盲从就花费大量时间在竞赛上,在他看来,不是很可取。
李文最后决定,去找竞赛老师好好谈论一下对未来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