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钊又升迁了,不但迁为了太府卿,还身兼十几个职位。太府卿都懂的,杨慎矜老子杨崇礼担任的那个官职,财务大总管。
他所兼任的这些官职,要么就是涉及到司法,要么就涉及到财政。
王鉷也兼任了十几个官职,许多官职比杨钊兼任的官职更高,事务也更多,同样的要么是司法类的官职,要么是财务类的官职。
也就是在职权上,两人有许多重叠之处。
时间久了,必然会有一些冲突。
原先两人算是朋友,不过渐渐地两人关系变得生疏起来。
当然,才一年时光,说两人有严重的矛盾,到也不至于。
不过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或者用李伸与杨钊的合作来说事吧,他们才是完美的组合。
李伸只是想借杨钊的手发出自己的声音,做一点事,暗中看能不能拉拢一些人才。
有的想法李伸是不会说出来的,有的想法杨钊却是知道的,并且李伸正大光明地说了出来。
李伸顶多只能做到这几条了,以他的身份,能不能做宰相?不要说宰相,六部尚书侍郎、九寺正卿少卿,这些重要的职位,一个也不要去想。
也就是说两人不管怎么发展,都不会发生任何的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矛盾!
“这个……”
“杨兄莫感到为难,此事等于结束了。再闹下去,高公那边我无法交代。既然结束,莫要再去管了。你找到了我,我们就说说正事。还记得当初我对你说的话吧,即便君上了位,我也能给予一些提议。”
“请殿下赐教,”杨钊正襟危坐。
“不久前,我听闻州县殷富,仓库积粟帛,动以万计,你令各郡县征丁租地税时,皆变为布帛,运输京师。”
这几乎是杨钊唯一能真正拿得出来的政绩。
天宝天宝,若不是李林甫和安禄山,似乎是真的有老天在保佑。
几乎罕有大的灾情发生,年年风调雨顺。
因为年年大丰收,物价低的吓人,特别是布帛,一匹小绢已经跌到了三百文钱,麻布更贱。
于是杨钊发起了这场改革。
各州县仓储堆满了粮食,无论储仓怎么建设,粮食这玩意又能放几年?
年年都有损耗,损耗了,就是严重的浪费。
另一边布帛价格太低,粮价低贱,布帛价又低贱,更加伤农。
杨钊的改革,用布帛替代粮食纳税,一是能减少储仓的损耗,二是能稍稍抬高布帛的价钱,至少布帛保管得当,能放上好一段时间。布帛价稍稍抬高,能让许多农民稍稍喘一口气。而且在唐朝布帛能当钱用,又能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
不但杨钊,后面宋朝也借鉴了杨钊的做法,因为京城转到了开封,巴蜀粮食无法运到开封,于是宋朝让四川百姓用绢纳税。结果导致四川百姓从荆南路买绢回来交税。这些绢再从百姓手里转到各州仓储,运向长江,中途也经过了荆南……
想要完美地解决,必须有着一套完善的财税体制和货币体制,无论唐朝或宋朝,显然没能力做得到了。
杨钊对此举也颇为得意,问:“殿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吗?”
“你的做法不无不妥之处,不妥的就是这个仓库积粟帛,为什么仓储充盈?有三个原因,一是风调雨顺,没有大的灾害发生。一是节度使制度……”
提到了节度使制度,往往会让人想到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
但存在即是合理。
节度使制度并不是一无是处,设了节度使,将知兵,兵知将,容易指挥,战争到来时,能及时地做出应变之策。
这是军事上的,还有财政上的优势,设置节度使制度后,唐朝鼓励士兵和家属去边区开边田或屯田。
各节度使手中掌握着军政财大权,又多用胡兵胡将,还需要朝廷提供各种支持,不过中原地区百姓负担变轻了。
虽然天宝年间战事不休,因为有了节度使制度,财政负担并不算太重。
所以到了赵匡胤的时侯,未完全取消这种制度,继续给予了边将很大的自主权利,只是管辖范围小了很多,另外就是将主力军队放在了京畿地区……然而到宋太宗宋真宗手里,连武将这点权利也被收了回去,积弱开始。随后又搞了一个缘边安抚经略使的官职,实际等于是临时的节度使,还是不行,又推出将兵法。
李伸说的不是节度使制度的利弊,而是指的对财政的影响。
不止,李伸又说了后面一条:“此外,国越富,民益穷。”
表面上看起来各州县仓储盈满,实际百姓压力反而增加了。
“赋税增加了?”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