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倒也厉害,也曾读过几天书,再加上丈夫更是百年难遇的不世大才,有过相濡以沫,朝夕相处的恩爱日子,可惜天不假年,在周阳明一岁那年,丈夫撒手人寰离世而去。
吴秀自小便告诫周阳明人穷志不穷,只要用功读书,学得一身才华,终有一日,必然大放光彩。
贫乃士之常,十年寒窗无人问,金榜题名天下知,便是此理。
君子只管肥身,何愁无处一展才华?
吴秀自小便亲自教周阳明读书识字,自己日夜操劳刺绣挣钱,省吃俭用努力挤出余钱就买圣贤书籍,交于周阳明识读。
周阳明倒也争气,八岁那年所学知识,就已经超过自己“博学多才”的母亲。
妇女欣慰得一塌糊涂。
周阳明很小便目睹那些“书法大家”在过年时给人写春联,或者平日里闻听他们代笔书写家信、祭文等,能挣不少钱咧。
所以,第一次提笔就深深爱上写字的周阳明励志,要写出一手能折服世人的好字。
这样的话,他就可以写字挣钱了,母亲再也不用借着月光星晕刺绣了,而且说不定可以交得起上私塾的学费了。
于是就有了那次八岁少年,趁雪写字之壮举。
那个冬至,卫济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周阳明写满整座院子,最后落款却是“卫济与周阳明共鉴”,两个少年笑得天真无邪,笑得春暖花开。
也是那次,周阳明给卫济好好地上了一课,它成了卫济能够日复一日地将“功课”做下去的最大动力之一。
最后,卫济道别回家,他知道那个人小志大的好朋友,肯定在吃完饭后,还要到镇子外面的空地上写字,他卫济要快点吃完饭去陪他周阳明。
还要叫上赵爽和申候。
果然在镇子北边的茫茫空地上,九岁的卫济,十岁的申候,十一岁的赵爽,一起看着八岁的周阳明,以雪做纸张,以细竹做毫锥,写就了一副锦绣河山。
期间,家里条件相较于童年时期已经好转不少,正在蒸蒸日上的申候实在是因为冷的不行,想回家,被赵爽硬生生地拉住了,只好苦着脸,哈着气,颠着脚,一直作陪。
周阳明越写越有神,越写越下笔如飞。
后来,生性豪爽立志做一名豪侠刀客的赵爽,干脆拿起一根树枝练起“刀法”,其招式内有章法,虎虎生风,明显是有底子的,练到后来,赵爽“收刀”而立,站了一个特殊的“立桩”,一动不动,天地人三才合一。
卫济始终双脚伫立不曾挪动,静静地盯着那茫茫白雪上越来越多的字,然而连他自己都没注意,他看的不是字本身的内容,而是那一个个字本身散发着某种东西,互相连接,形成一片气场,玄之又玄,浑然天成。
直至今日,卫济回头想到当时情景,那应该就是传说中一片赤子善心的浩然正气。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而卫济之所以能够看到这些,都归功于,那已经做了一年的“功课”。
后来,就连一直喊冷耐不住性子的申候,最终被大家所感染,开始念起周阳明写过的圣贤文章,书声朗朗,传遍四野。
毕竟当时的申候,是唯一一个在私塾里上学满三年的少年。
最终,周阳明写字写到了日落将近,不得不回家之时,方才停歇。
周阳明望着陪他一起在冬雪里待了整整一下午的朋友们,内心暗暗发誓:“娘说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卫济,赵爽,申候,你们的恩情,我周阳明终生不忘。”
卫济想到这里满脸笑容,满是欣慰。
皇天不负有心人,勤奋好学,日夜练字的周阳明终究心想事成,八岁那年的岁末,当他将在一张“破纸”上自己写好的字拿给镇上一位豪绅家主之时,后者看得目瞪口呆。
那家主根本不敢相信,那一个个铁画银钩,入木三分的字,竟然出自一位不满九岁的少年之手。
但是在他当场验证之后,这位从小喜欢读书却没读出啥大出息,而一直喜欢憧憬有才之士的家主,竟然对着周阳明持学生之礼深深一揖。
自那以后,书法一流的周阳明很快便扬名整个小镇,后来还被镇上的人们称呼一声“小夫子”。
自然而然的,周阳明再也不用让母亲日夜操劳了,他还靠着自己上了私塾。
马车停在了“藏器楼”的门口,满脸微笑的卫济泪光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