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既然如此,曹操如何以不孝之名杀掉孔融。
史载孔融说过这样一段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这是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不提近两千年前的三国魏晋时期,放到今天也不为人所接受。
接着结合前文,抛开政治因素不谈,单单从孔融思想上聊聊孔融之死。
孔融之死是自讨苦吃。
这句话大抵是没错的,孔融自幼失怙,思想激进不加掩饰,为当权者不容是迟早的事。
孔融之父孔宙若在会如何?
孔融是五十多岁被杀掉的,孔宙那会也就七十多岁。在这五十年里,孔融有了其父教导,那么便会有其父这个天花板,在突破这一天花板之前,不至于放浪形骸,思想也不至于如此激进。
孔宙若在,孔融会说这样的话吗?
小肖认为是会的。因为这样的话并不是孔融不孝的罪证。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越是爱整个人类,就越是不爱具体的人。”
小肖认为孔融的言论与此作家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融将父母的形象分割开来看待了。
在孔融看来,值得亲近尊敬的不是父亲母亲这个关系、这个称谓,而是其在成长过程中的陪伴与关怀。如果问孔融亲生父母与养父母谁更重要,那么孔融定然回答是养父母更重要。
有史料记载孔融有“若遭饥馑,而父不肖,宁赡活馀人”言论。所以说孔融并非不孝,而是给孝加上了先决条件,对固定的君臣父子提出疑问,发出战斗的号角,然后被曹操杀掉。
孔融的战斗可以称作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不是因为他说父母不重要,而是他强调了自己,他说父母的肉欲与肉身不足以成为个人的枷锁,个人在出生后就可以依据父母的爱来作出反应,而不是纯粹的血脉联系与称呼。《哈姆雷特》的经典不也正是男孩子在突破父亲这一天花板,想要追寻自我,而不是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
这是一场公元1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
孔融生于孔子世家,那么他的人生必然承接着孔子世家的余荫。孔融比其他人更在意在社会人角色扮演中,他扮演的是自己,而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以他的天赋才情,加以时日,即是孔宙复生,也阻止不了孔融想要做孔融的想法。
不过孔融的言论明显忽视了含辛茹苦的母亲们与孩子长大叛逆期之前的幼稚。这番言论少年不宜,成年人方可体会一二。
孔融的想法虽然不错,但在目前仍然是不现实的,更不用提生产力低下的东汉王朝。他的观念超出了孔子世家,超出了东汉王朝,超出了后世西方的启蒙运动。
追求自我,突破父系的天花板,对男孩子来说很难的。毕竟我们不再愚昧无知,生活在弱肉强食的大草原上。是故,虎父常养“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