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军的步兵有许多人还需要背负三石强弩,负重还是极大的,对于体能的要求很高,所以步兵一天行进八十里,对体能是极大的考验。
由于不需要一骑双乘的赶路,所以耿秉向耿恭借了一些驮马来帮助自己的士卒驮运装备,以减轻大家的负重,保证行军速度。
还好这一路上真的像胡二所说的那样,到处都是一马平川的戈壁荒漠,干涸的河滩,荒废的驿道,斥候能够在马上就看出极远的距离。
耿秉行军喜欢身先士卒,一直都是走在大军的前面,而且将自己的斥候撒出去很远,最少也得百里左右。
耿恭也没有松懈,范羌和张封的队伍仍然担任全军的斥候,也是前出百里,配合耿秉的斥候一同探明前路的情况。
耿秉的身材非常魁梧,从外表上看起来更像是一员冲锋陷阵的猛将,而不是运筹帷幄的智将。
他的家境要比耿恭好的多,父亲官至五官中郎将和大司农,所以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看的书非常广博,记忆力还好,特别喜欢看《司马兵法》。
他的一些好习惯,就是从兵书中学来的,比如他在战前喜欢详细计划,调查研究,了解敌情,作战之时倚重斥候,灵活应变。
即使在明帝还没有下旨西征之前,他就一直在酒泉、敦煌整顿边军,积极备战,这些都是他的优点,耿恭对于这个小自己几岁的堂弟还是很信服的。
由于这一路上十分平静,所以大军可以稳定的保持每日八十里的前进速度,一路向西而行。
耿秉虽然也有向导,可是他更看重耿恭的向导胡二,除了因为胡二是西域军户出身,也是因为他在千里奔袭呼衍王一役做出的贡献。
一路上,他经常和耿恭一起向胡二提问一些车师的地理军事和风土人情,不断以此来完善他和耿恭制定的突袭计划。
他们行军基本上是沿着丝绸古道前进的,沿途虽然古道损毁的较为严重,可是一些绿洲和水源还可以利用,减少了不少麻烦。
经过十日的行军,张封的斥候小队终于在前方发现了一座低矮的城镇,由于担心惊动敌人,并没有抵近侦察,不过也没有发现车师人的斥候。
根据他们的观察,这座城镇只有一圈低矮的城墙,四面都有城门,没有护城河,只有一条壕沟,看来这里确实是太干燥了。
胡二看看地图,又估算了一下自己的行程,他确定无误的告诉耿恭,这座城镇就是柳中城,想当初曾经有西域都护府的驻屯军在这里屯垦过。
不过,这么多年早就废弃了,后来被车师人占了,用来当做自己的门户,这里已经是车师前国最东面的门户了。
听说前面就是车师前国的城镇,耿秉立刻就来了精神,他命令大军停止前进,原地休息,自己和耿恭带着几百骑兵悄悄的到近前观看详情,刘张这一路都快颠散架了,可没这心情了。
大军距离柳中城还有二十里,耿秉、耿恭、范羌、张封四个人将部下留在后面,偷偷的摸到了距离城门只有五里左右的地方,这里是个土丘,倒是很好的观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