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年很热闹,除了七大姑八大姨的聚会聊天,也有很多奇怪的习俗习惯。
在不断简化繁琐的同时,还是有很多保存了下来。
比如,新年第一天是不能出门的,除非之前一年你家里有人去世,那么新的一年开始,亲戚邻居这天都会到你家转悠一圈,叫“新年”。
具体什么讲究我也没有清楚询问过。我大概地一猜,可能是祛除晦暗的一种封建遗留吧。
大伯和姑姑们拖家带口,早晨的时候都回来了。“小舅妈”早早的准备了两桌饭,毕竟一大家子人一桌也围不过来。
姑姑们和伯母都聚在厨房,大姑在搭手,小姑在“视察”,二姑靠着门侃侃而谈。
众人从年里忙事到家长里短,话题一茬接着一茬,应该是停不下来的节奏。看那势头,现在想来,简直是吐槽大会的前世。也许灵感就是来源于此。
爸爸和姑父们,开始还在客厅喝茶聊天,聊着聊着,就赌起了牌局,不用猜也知道,一定是我爸组起来的。
从小到大,我一直不知道那扑克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可以让他如此沉迷。
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如此癖好,看到这样的场景,总是可以在一旁把白眼翻出天际,来表达我内心的厌恶,尽管没有人会注意到我,但就是因为我知道,才敢这么做的。
后来,和余先生夜聊时候,他说可以理解那样的心情,名曰一种寄托,就像他目之所求皆是我一样。现在大概可以理解,我对余先生的依赖也大抵如此。
没有爷爷的“新年”里,没人聊起他。应该也没人想起他吧。悲伤从来不是永恒的,生活会推诿着所有的人向前。即使伤痛短暂停留。
生命就是如此,逝去了,他的痕迹也就越来越淡了。
闲来时,时间过得飞快,午饭时候,推杯换盏,两个小时也挡不住家族的聚餐盛会。
孩子最活络,开席几分钟,浅尝辄止几口便匆匆离席了,即便这顿饭准备了很久很久。
好酒贪杯的人一定最后离席,比起饭菜的味道,他们更享受美酒的香醇。大伯是最后一位下桌的人,于他而言,逮着有人陪酒的场合就一定要尽兴。
午饭结束时,已经下午一点半了,按着平时,我就会拿起扫帚把地上的垃圾清扫干净,但是今天是初一有着不能扫地的传统,纠结了半天,我跑去了厨房问了问“小舅妈”。
“地能扫吗?”
“不能扫但是这吃过饭后也太脏了,你就把垃圾都往家内扫,放垃圾带,别丢出去就可以了”
“好”
我一直觉得“小舅妈”这招挺好的,既没有把垃圾扫出去,也保持了地面的清洁。
此后的很长时间,每年初一到初三,我家厨房后总有个大纸箱,屯着三天的垃圾。这样的习惯一直到今天,我还惯常地保持着。
下午场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
晓宇作为孩子头,带着一群弟弟妹妹在门外放鞭炮,玩得一身劲。之前的集市上,我买鞭炮的时候,还一脸无视的神情。真想把他现在的样子拍下来,哪天调侃调侃他。
白天的烟花爆仗总是没有夜晚的绚烂,我觉得和很多事同理,任何事物必须放在合适的时机才能凸显出自身的优势。但是,这世间又有多少事恰巧就合适呢?
亮亮是小姑家的孩子,最皮了,我就站在门口背对着他们,他把炮仗点着了,偷偷地甩在我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