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我听多了,乔安对于她父亲对母亲所做事情的描述。主观地带入了坏蛋的角色。
比起我小心翼翼的生活,鹿鹿面对的家庭情况更加残酷。
寒假就这样开始了,晚饭时,我一下楼就看见“舅妈”再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低着头背对着我,做得很专注,很认真。
她就是这样的人,雷厉风行,连完成做饭这样一件事也果断干脆,不时地传出锅碗瓢盆叮叮当当的声音也是清脆动听,不停传达着交响乐到达高潮时,那种高亢,热情。
我在厨房就不会弹奏不出这样的美妙声音,我大概像一只蜗牛,摘菜总是一根一根,一片一片地摘,切菜也绝不会娴熟到连奏着咔嚓咔嚓旋律,会一刀一停,轻缓落下,很少听得到声。
连揭盖锅盖也会无声地沿着缝沿倾斜扣上。这种习惯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惯性地不想织造任何声音,引起他人注意。
所以一切慢慢来是我的外在个性特征,但是我又讨厌漫长,对于很多事情,我更喜欢短期,比如阅读的时候,超过一千页,我总会习惯性地于内心深处躲避这类书,我得花上漫长的时间等结局。太痛苦!太煎熬!短篇的文章里,我总是可以迅速地了解所有,从开始到结局。这样的迅速总会让我有效能感。
这样矛盾吗?我觉得是可以共存的,比如我。
“哪些菜需要洗?”一如既往,我走到水槽边上,对着菜发出询问。
“就按平时四人量,洗一些白菜,菠菜,茼蒿作烫菜。”她也如常地回答着。
我的速度决定我的工作性质,所以我洗得烫菜都是很干净的。
饭桌因为弟弟的回归变得有点正常了。我稍微放松地吃着饭。
我很不喜欢,吃饭时被注意的感觉,弟弟坐在我的旁边,总觉得他分担着我的一份目光,如果想要表达什么都可以就这他这个由头,打开话题或者结束话题。他是挡光板,中转站一样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很依赖他的原因之一。
冬日里,一家人围坐着一个桌子,总是会点上一个炉子,煮着汤水,烫着蔬菜。
锅里咕咚咕咚地沸腾着,冒着朦朦胧胧的白气,夹菜时,总是会把我的眼镜熏的什么都看不见了。
有时夹起一块放进嘴里,一咬才知道是生姜,如果见我一脸嫌弃的把生姜夹放在桌子上,晓宇总是会嘲笑道“姐姐又吃到生姜了”!随即又站起来凑到锅里找出几块肉送到我的碗里。
我总会没气地冲着他笑。心里想着:不近视的人,眼神就是好。
大学暑期支教的时候,遇到一位学生,他上学放学的路上,总是被高年级的一群人欺负。
他自己一个人和爷爷奶奶住,爸妈再婚带着新添的弟弟住在别的地方,偶尔会回来看他。
那天办公室里只有我们两个,他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带着我也在一旁不停地掉着眼泪,也想起了很多童年的回忆。
他问我他该怎么办的时候,我有点慌张,因为一时间我也不知道,但感觉得出他敏感的心很煎熬。
如今社会,心理疾病最不受重视,因此心病也是世界上最难治愈的。
特别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