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吟诵完毕,方星河深情声道:“家母慈爱贤德,自学生襁褓以来所穿衣袜从未曾假手他人,至今已十六年有余。今日身上所穿便是学生来州学前家母亲手缝制,因白日还需下田耕作,遂只能晚就昏灯,强忍睡意的穿针走线。
在兰学兄看来,学生所穿不过一有辱盛会的寒素麻衣,但在学生眼中,身上针针线线无不饱含着慈母拳拳爱子之心,只此一心便抵世间锦绣绫罗千万”
见陈刺史听的认真未曾插话,方星河续又道:“犹记得临行前夜,家母边为学生试衣,边问学生‘中秋能归家否?’,盖因自幼至今,学生每逢中秋从未离过阿娘。今日又逢中秋,学生为能参加诗会盛事欢欣雀跃之际,忽思前言,遂临行更衣,以寄相思”
诗是急就,诗后之言却是再真不过的真事,包括临行前夜方金氏的那句问话,方星河说着说着脑海中浮现出方金氏灯光下恋恋不舍的眼神,再想到她今天过节时对自己必然会有的思念,刹那间引动真情,语气越来越沉竟有些说不下去了。
陈刺史脸上的寒霜彻底化开,目光扫过其他学子,但见不少人都面有戚色,显然是被方星河勾动了情肠,毕竟人皆有父母,值此中秋佳节之日孰能无念?
眼神一圈儿之后转到诸贤达身上,陈刺史问道:“此子适才那诗如何,还请诸位鉴之”
刺史身边众人都将目光看向一白髯老者,老者亦不多让,拈须的手一点方星河道:“你这六句倒把老朽数十年前到长安读书的旧忆给勾了起来,彼时家母健在,某亦不过一青矜少年,每逢远行,身上所穿,足上所踏,一针一线莫不是……”。
言至此处,同样动了情肠的老者已是语带哽咽说不下去了,片刻后方向陈刺史拱手告罪,“向来多少游子泪,都染慈母手缝衣。老朽失态了,还请使君雅谅。
此子六句无华词丽句,亦不炫诸般技法,却于淳朴之言中饱含三春之深情,浓郁之诗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二句直可使人泪下,好诗,好诗啊!”
这诗本来就好,且最能共情,一听就知道好,再有本地诗坛泰斗品评定调,等他说完,贤达群中立时赞好声四起。
陈刺史听完,看向方星河道:“哲翁高见,尔之所吟的确是首好诗,但比起诗,某更取你这一片赤子纯孝之心。”
被尊为哲翁的老者抚掌而赞,“毕竟是使君居高望远,以诗论孝,淳化风俗于和风细雨,此所谓王道治政,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也!”
又一片赞声四起中,州学大执事卫南山上前凑趣,说起了数月之前方星河以论孝之言宣教全州的旧事,恰为哲翁评价陈刺史淳化风俗于和风细雨做了最好的印证。
陈刺史一直古板板的脸上终于笑了,居然还挺好看,看向方星河的眼神中也多了欣赏与赞许,“此诗何名?”
方星河张口就要说,名字都到了嘴边蓦地福至心灵,“仓促之间实难名之,还请使君嘉赐”
陈使君看方星河越发满意了,目光环视一圈后,自矜道:“既是游子感念慈母之作,又是当众吟诵,就叫《游子吟》吧”
方星河一愣,随后拱手为谢,这个谢礼倒是情真意挚。
一片赞好声中,陈使君瞟了一眼哲翁,哲翁人老成妖,瞬间领会,当众建言如此佳作应予悬幡。
这个略显突兀的提议让场面安静下来。所谓悬幡是因诗会人来的太多,诗作难以周知,遂借鹿门寺中经幡将上佳诗作抄录后悬于其上以便周知传唱。
是以悬幡之于中秋诗会就如考生之于科考放榜,一诗高悬,经百口千口传诵,不数日便能遍传襄州,诗作者自然也就一夜成名,成为地方士林人尽皆知的后起之秀。
但也正因为悬幡的影响力太大,所以历来慎重,往往都是要到诗会行将结束时才会为之,且往往悬起的都是成名已久的诗客之作。
像眼下这样诗会还没真正意义上开始便已悬幡,且高悬的还是一个从不以诗名之的少年之作,实为前所未有之举,绝不绝后不知道,若真悬上去的话空前是肯定的了。
一片安静中,事情的决断权最终还是落回到陈刺史身上,“哲翁提议甚佳,将此诗悬幡不仅为嘉其诗,更为宣化孝道,悬!”
又是哲翁率先抚掌,继而言说此诗不比寻常不可无题记,并毛遂自荐。仅仅一盏茶后,就在陈使君训话完毕的同时,今年中秋诗会的第一幅悬幡已高高挂起,这前所未有之举顿时引得围观百姓一片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