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恪翻了翻白眼,特么讲就讲呗,他用那只还好的手朝赵云抠了抠耳屎,示意我听着呢!
“从前在常山,常山有座城,城里有个大师,大师有两个儿子。”
“这个大师,是太平道大师。”赵云顿了一下,解释道,“太平道你听说过吧,后来的黄巾军就是以这个宗教为核心组建的”
陈恪摇摇头,又点点头,“黄巾军我爹讲过,太平道倒是第一次听说,你继续!”陈恪一直对大汉的衰落史有着浓郁的兴趣。
“汉桓帝年间,朝局崩坏,横征暴敛,世族哀怨,百姓困顿,恰逢冀州连发瘟疫、饿殍遍地,在这种情况下,张角披着一身黄袍如救世主一般出现在人们面前,不仅救济穷人,所求的太平圣水更是药到病除,朝廷不能相信,冀州的一些豪族自然就寄希望于太平道,于是本来只是老百姓信仰的太平道加入了很多豪强,这位常山郡的太平道大师就是在那个时候入教的。”
“大师举族加入太平道后,自己却在研习教宗《太平要术时难进尺寸,因为这本书除了个别几章讲解了‘道德伦理’和‘治国之术’外,大多却着重描写了神魔鬼怪、天地阴阳、自然规律和千奇百怪的药理。”
“大师之所以选择加入太平道,是因为他自小熟读经文,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只是如今朝廷昏聩,苍生离乱,迫不得已才想在太平道中寻求治世的真理。可是,太平道接下来走出的道路却和他的理想背道而驰。”
“太平道领袖,大贤良师张角决定起义了,大师虽然极力反对,但毫无悬念的失败了,他回到家中用餐的时候,忽然冷不丁说:原来太平道和朝廷没什么两样,甚至比朝廷还要专制啊。”
“大师很失望,可起义还没来得及发生,太平道中却出现了叛徒,大师忽然明白再高尚的信仰也会败给内心的恐惧,再严密的组织也会出现漏网的叛徒,面对朝廷的步步紧逼,太平道揭竿而起,所到之处却并没有像理想中规划的那样拨乱反正、海晏河清,反而是烧杀抢掠,破城亡族。”
“黄巾军起义并没有改善那个糟糕的时代,相反他带来了战争与死亡,让已经糟糕的时代变得更糟糕了。大师在明白这点后悔之不及,每每回到家中都在唉声叹气,再加上战局日益颓败,举族人心惶惶。”
“某天大师回到家,忽然像失了魂一般,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发生了什么,只是自此一蹶不振,不久就病卧在床。他在即将去世前将两个年轻的儿子唤到床边,并嘱咐哥哥在他死后将头颅割下献给朝廷,替全族脱罪,最后他告诫二人:大汉历经了四百年的考验,大汉才是最成熟的制度。”
赵云说到这里就停了下来,他抬头看向陈恪,再一次问出了他之前质问陈恪的问题:“陈恪,你觉得‘兴复汉室’是什么?”
陈恪沉默的思考起来,赵云的这个故事无疑很辛酸和悲惨,致力于造福天下的大师却因为一步走错而失之千里,竟成为霍乱天下的
黄巾军的帮凶。而黄巾军起义这件事的出发点也没毛病,深受压迫的底层人民渴望拨乱反正,只是等真正搞起来结果却适得其反。
赵云的这个故事无疑是在告诉陈恪,无论战争的名目有多漂亮,它的真实面貌只是杀戮和劫掠罢了,因此想要达成真正的‘兴复汉室’,首先要做的就是恢复汉朝的行政制度,一味的战争反而只能带来灾难。
那么这样看来,回到蜀地任官的那些人对‘兴复汉室’做出的贡献反倒比在前线喊打喊杀的陈恪更大咯?
陈恪的表情一下子微妙起来。这话他可说不出口,这简直是在打他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