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安静,他并不适应。
王莽在庄子的书房。
当然,庄子里的书房只有一处,那就是中院新建的一座大房子,书房不是王匡一个人的,而是庄子上所有人的,更像是一座小型图书馆,除了蒙学的书籍外,还有前人包括当代大儒的许多著作。
自从王家庄子建立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始重视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活着,要时刻学习才能进步,庄子里需要的不仅仅是勤劳,还有见识与思考。
即使有天庄子散伙了,这样同样能保证每个人不饿死,毕竟,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能够读书识字就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元始三年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份,可以说,从进入元始元年开始,天下的灾害和起义就爆发不断,王莽过得很累。
在其位,谋其职。
王莽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他希望能实现整个国家的再次复兴,去除弊政,驱除鞑虏,这就需要有一个支持自己的道友,而不是反对的声音。
因为他不希望这种变革之路,还没开始就夭折。
尤其去年夏天,他开始了很多的改革,首先就是送终,嫁娶,器械等制度的改革,接着进行了学校的改革,奏立学官,在郡国里叫“学”,而在县和道,侯国等叫做“校”,村落里叫做“序”,“学”与“校”里面至少有经师一名。
并且,卫氏的反扑和执着是他未曾预料到的,不得不才用心腹的建议,将卫氏留在中山国,防止他们来到长安,干涉自己的政策的实行。
即使他们是汉平帝刘衎的外戚,至于平帝会不会怨恨他,王莽不在乎,在追求治国理政的“大道”上,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必须有所取舍。
家里的老大那点心思,他早就猜到了,甚至与自己同朝为官的“道友”也心有戚戚。
但为了这个国家,必须有人牺牲,没有人能够阻止,这是他王莽的意志……
“书屋虽小,五脏俱全。”王莽点了点头,拿起书架上的一篇关于农事的笔记仔细看了半天,又不厌其烦的每个翻了翻。
书房外传来脚步声,王莽手上的动作不停,两只眼睛炯炯有神。
“匡拜见阿翁。”王匡行了一礼后,就在一旁等候。
王莽点了点头,依然兴趣盎然的翻阅着。
在这间隙里,王匡打量了下自己的父亲,发现几天不见,头上多了很多的白发。
至于书房的书籍,王匡并不担心父亲翻阅,那里大部分都是陈林接过上边村的夫子书籍抄过来的,为了庄子里人的学习,当然,也有一些他写的一些个人见解,结合后世的那些知识,只是为了更多的拓展阅读者的思维。
过了有一炷香的时间,王莽终于放下了竹简,背着手往书房外去,路过王匡时,平静道:“陪我看看你新买的萧家土地,听说那荒山上藏着很多秘密,连我的绣衣使者都未能成功打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