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宫。
“皇上,这是今儿个刘御史与李御史上的折子。”
冯安领着两个捧着锦盒的小太监进来,见楚岐不说话,抿了抿唇,也不多言。他在楚岐身旁站定,转过身去将锦盒捧起,搁在镇纸的右侧,事毕,三个人知趣的退下。
他在这楚宫已有四十年余,从一个年轻的小太监一步步成为太监总管,侍奉了三朝君主。从文帝、哀帝,再到如今的小皇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活了大半辈子也没见过这样窝囊的天子。
楚国的皇位传承自始至终都恪守嫡长子继承制。只是历代皇帝长子都是皇后所出,皇位归属从一开始便尘埃落定,谁学为君之道,谁学为臣之道,大家早早的举全力培养下一代君主。
而到了哀帝这一代,这样的“巧合”终于有了改变,或者说是回归了它的随缘性——先帝的长子是庶出。不仅如此,中宫还无子。
哀帝体弱,未曾立储就猝然崩逝,众皇子夺嫡之争是在所难免的事。
五个儿子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上演了同室操戈的戏码,一时天下大乱。
因着郑家在朝中有实权、有资历、有威望,谁能得到郑家的青眼,绝对是继位胜算最大之人。
哀帝的皇后,也是如今的太后姜氏,出身河南大族。姜氏一门与郑家交好,二者同气连枝已有百年之久。一个是从文政的簪缨世家,一个是好武的忠烈将门,倒是情分很深。
众皇子夺位之时,姜家与郑家合力平息战乱,最后迎了先帝最小的庶子楚岐登位。
世人都叹息这满目疮痍的楚国,只有这么个小皇帝来支撑。
楚岐打开锦盒,取出两封赭石色云纹的折子。
两封都是字迹稍显潦草,许是激愤之下提笔而作。他看了几句便丢到一边——这都是将郑家狠狠地参了一本的。
朝臣们总有数不清的矛盾,面上和和气气的两个人说不定转头就在自己这里告对方的黑状。你要问他们为何昨日交好今日便告状,他们总是义愤填膺又急又愧,就差领了尚方宝剑去清君侧。
楚岐继续拿起朱笔批阅奏折,自大婚之后亲政以来,他一向不管参郑家的折子,倒不是他脾气好,而是手里没权,如何去管?
他还是太年轻,一双明亮的眸子中有几分沉稳,也有还未脱去的稚气。尽管他这些年来没日没夜的学习,想像祖先们达到政通人和的境况,奈何开蒙晚,他人虽聪明,但也急不来一时。何况,实权总不在自己手中,面对政事,不过纸上谈兵罢了。
算起来,他今年已经二十岁了,正是一个帝王雄姿英发的时候。
勤政殿的烛火影影绰绰,将冯安走进来的影子拉得老长。
“皇上,已经是亥时了。”
“无妨,朕再看一会儿。”
“今日是初十,按惯例您要去皇后那儿的。”
楚岐站起来,冯安上前跪下替他抚顺袍角的褶皱。
外头早就备下辇轿,抬辇的小太监一边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休息,一边听着里头的动静。见有人出来传话说皇上已好了,一个个鲤鱼打挺起来回到辇轿旁站得笔直。
“是朕忙忘了。”楚岐扫了一眼脚下的冯安,瞥见他脑后辫子间夹杂的几缕花白,自顾自地嘀咕了一句,“今后这样的事让底下人来做。”
冯安极低地“啊”了一声,站起来垂首而立,“谢皇上恩典。”,跟在楚岐身后走出去。
风微凉,今夜只见满月不见云。
摇摇晃晃终于到了坤宁宫,远远的就能看着灯火通明的院子里跪了一片人恭候圣驾。见楚岐下了轿,为首的皇后由着侍女搀扶着上前请安:“臣妾恭迎圣驾,皇上万福。”
她一张小脸上显然是精心打扮过的妆容,可眼中的疲态是如何都掩藏不住的。单薄的身子撑着皇后的翟衣,她微白的脸色与周遭人脸上的红润全然不同。
“都起来吧。”楚岐握住她的柔荑,“手怎的这样凉?”
皇后犹是一笑,声音轻轻的:“不过是染了风寒。”她不动声色地看了一眼二人两手相握的地方,无悲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