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除夕之夜,这边宋远惊奇完两个孩子的变化,书香世家出来的沈氏也是惊奇不已,不像以武持家的威远侯府只出了个文人宋远,目前看来还有一个有希望的宋杰宁外,再没有以文著称的名士。
沈氏的家里却是实实在在的诗书传家的,因此每个孩子到了四岁都要开始启蒙,尤其是男孩子,规矩极为严格。
而在这样的家庭出身的沈氏,不想女儿像她一样童年只有诗书,她想让女儿开蒙晚一点,可没想到女儿自己要求读书,倒也让她暗暗称奇。
因此这样家庭里出来的沈氏,也深深知道在这个年龄里的孩子,还是在同类里优秀的孩子应该有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和水平,毕竟出身沈家,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因为沈家的人必须足够优秀才能不被别人说辱没先祖,才能被别人说这才是沈家的后人,沈家,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表着优秀与先进的符号。
因此沈氏本人才情过人,而她的几个哥哥也是进士及第且赫赫有名,她的父亲更是一代鸿儒,而沈家的孩子,都是在同类之中出类拔萃的,即使在自己家中,也会与其他兄弟姐妹暗暗比较,更为努力地学习学问,这样,也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孩子们都在努力中时时进步着。
因此,他们家甚至可以代表大齐朝某一个年龄段的最高水平,可这个最高的水平的标准下,沈氏却发现两个孩子都超过了这个最高的水平,而宋远在知晓后更是激动不已,夫妇两便有激动又惊奇不知如何是好了。
其实夫妻俩以前也是常考较孩子的功课的,只是往日都是阶段性的考较,并非全面的那种,因此只觉得孩子对于阶段性的东西学的很好,再没有想其他的。
再有就是这段时间以来,夫妇两都忙碌非常,因此并没有考较这一段比较长时间的功课,于是在今晚这个系统的,全面的,整合知识型的考较之下,夫妇二人震惊了。
震惊于孩子的变化,也震惊于孩子的变化居然自己没有发现(其实是两个孩子比较低调的原因,并且先生也没有刻意说过,所以他们不太知道自己究竟和同龄人比起来知识面是怎么样的),更震惊于韩先生的教授水平之高,知识之广。
观冰山一角而知全貌,看两个孩子的表现,便知韩先生的学问不输当世大儒,更想不通为何这样的人才会被埋没,籍籍无名,偏居扬州一隅,无人知晓其才名。
“玉儿杰儿,你们或可和我们说一说韩先生平日里是怎么教授你们二人学识的吗,如今我和你爹爹倒是非常好奇你们平日里在课上的情形,而你们也还没有说过韩先生的事呢。”沈氏说着。
“是啊是啊,爹爹竟也不知,韩先生到底是如何教授的,能让你们两个快步地增长学识,我倒是也很好奇啊”宋远附和道。
宋玉宁和宋杰宁两人对视了一眼,宋杰宁首先开口了:“其实很简单的,叔叔婶婶,从韩先生来的时候我就说过了,韩先生是个非常好的先生,他懂得如何去调动我们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逼迫我们去学习。”
“同时呢,他的课堂很有趣味性,经常会讲一些奇闻异事,我和妹妹都常常听的津津有味,他还会鼓励我们去读那些除了四书五经以外的书,为了让我们能够增长见识,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总之,先生的好处是很多的,在这里我能说出来的不过十之一二罢了。”
“如果你们真的想知道,只需平日里多观察先生,时间久了嘛,自然而然地就能发现先生的妙处了。”宋杰宁故作神秘地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