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厂里对技术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的观念已经是深入人心的。特别是新扩改后,各种条件都比原来好了很多,更有条件搞创新了。
总厂对科技创新的推行向来都是非常给力的。对于那些做得好的科技创新,总厂甚至会用发明者的名字来命名这项创新,并报送更高一级的部门。象几年前就曾用工人的名字命名了“某某操作法”,这种做法向全厂的员表明了总厂对科技创新的态度,产生了强烈反响。举例来说,假如顺子能发明个什么操作,那肯定厂里也会命名个“顺子操作法”。
对于顺子他们这样好几千人的大厂来说,涉及到大大小小几十种基础产品。自然每年的技改什么的也是特别多的。从总厂开始,到分厂,到工序,科技处都会指导每个分厂每个工序每个岗位去琢磨一下如何去做技术改造,务求弄出点新技术新改造来。在这些技术改造中,有的确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有的却不一定了。
老同学智承曾经跟顺子讲过一个他们那分厂的技改的例子。
那时他们分厂里设备组做一个设备的革新,按照设备组的设想还是不错的。他们那里有一个条件比较恶劣的熔铸岗位,当金属熔铸成锭时,要进行表面处理的,不然外观规格就达不到要求的。那熔铸岗位平时是通过人工在热熔的状态下对氧化膜进行扒除的。说起来这种事情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但当面对着高温的生产条件,工作条件就变得恶劣起来了。这是属于设备的问题,于是设备组便报了个技改项目,试图通过机械设备模仿人工来完成这个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他们设备组的人员开始申报技改项目了。但他们不曾想到,在平时的人工作业的时候,操作人员是可以凭借经验来做出判断与调整的。可是一旦换成了机械,就没有了这个判断能力了,试验并不成功。试了很多次都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到后来科技处要验收项目了,为了保证验收成功,设备组的相关人员在机械作业后又加了一道打磨的工序,并调整了生产流程。这样一来,非但没有减轻员工的工作量,反面增加了新的设备,增加了维护人员。让人员更加紧张,一线工人意见很大。最后,验收是通过了,而事实是让工人们更辛苦,更累了。当验收期过完了,员工自发地恢复成原来的工序。
顺子觉得技改如果做成这样,那还不如不做。有时好心不一定能办成好事的。
铜分厂的技术改造是由技术组高工负责的。当他看着别的分厂搞创新活动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高工心里的压力不轻了。高工心里想:”如果再不弄点创新出来,到总厂去开会都会特别没面子了。“于是他找到了顺子,他觉得顺子这个工序最有技术含量,也应该最容易出成果。
“现在厂里掀起了科技创新的新高潮,你这工序是不是也可考虑一下?”高工跟顺子商量起来。
“技术改造是重要的,咱正好借这个机会也好好清理一下那些流程上的问题点。之前改造的澄清槽流程我觉得可以报。你给我几天时间,让我再找找别的工艺来做优化。”顺子说
搞创新顺子是支持的,但他希望把技改做扎实,要真正的落到实处,他更不希望象智承跟他讲的那个设备改造一样。他在想从哪个方面入手比较好。他觉得去改电解铜生产的这种主生产工艺是风险很大的,他觉得现在分厂里技术储备还不够,还是要先找找非主产品的工艺环节入手更可靠些。
“我已经帮你想好,就优化这个阴极槽怎么样?这一系列槽数量少,见效快,技术对比明显,一两周就可看出效果来。这样写申报材料也容易出成果。”
听高工这话的意思,他应该是之前已经考虑很久了。
“这个不好吧,阴极槽如果出问题,整个电解生产都会停下来的。再说现在生产也挺好的,再改要想提升效果毕竟有限,并不利于报奖看成效对比的。”
顺子说的这个倒是实话,现在的阴极片生产非常稳定,成片率都在95%以上,考虑到人工剥片时造成的损失,要提升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阴极片的成片率只要达到了八成以上,就可以实现生产的稳定,现在成片率是九成五以上,自然生产无忧。生产线上有十六个阴极槽的,每个月都会调整一次阴极槽生产电解铜。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调整,一个电解槽一个月的产量可以达到六吨电解铜,四个槽就可以达到二十多吨,一个月增加产值七十多万元,换句话说,如果能长期保持这种阴极片的稳定生产就能产生不错的效益了,一年增加产值都可达到八百万以上了。
“这事我已经想了好几年了,前些天还专门看了看书,考虑很成熟了,这个应该问题不大。”高工坚持了。
高工是顺子在技术线的上级,既然上级坚持,那就做吧。顺子已经收集完整了他的数据,他知道会出事,想了想也不再说什么。这一年来,顺子处理事情的方式变了很多。
高工拿出了他的指标调整方案构思给顺子看。
“按你这个方案调整指标,我是不赞成的。但既然分厂里已经决定了,我就保留意见了,但有一点要先说清楚,如果因为按新的技术指标进行调整出了质量问题不能考核我们工序。”顺子坚持提出自己的观点,他知道员工被扣钱的话队伍就会不好带了。
“那可不能这么说,要考核的还是得考核。”高工用起了行政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