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罗花产于西域,在中土大唐十分罕见,此女一双碧眼,本就是西域人的特征,身上会有曼陀罗花香倒也说得过去,令人不解的是,竟然会有人喜欢这种剧毒之花。
但最令杨易比较好奇的,是那女子手背上的刺青,这让他想起了青竹林一案的案犯之一,那已经被他斩下首级的刘浪。
杨易现在还记得自己在江南花溪镇斩杀刘浪时,清楚地看到刘浪手背上,也有着同这女子一模一样的刺青。
虽然心生疑窦,但此刻抚安司有急事,杨易顾不上去盘询那女子,略微瞥了两眼那琵琶女,就拔足随杨平下楼。
下得云容楼时,街上人山人海,难以插足,杨易二人正寻思如何挤出一条道来,便听得镜明台方向鼓点如豆雨。
然后大太监马力仕的声音便响了起来:“圣人登台,四海贺,放仙灯,普天同庆,上元安康!”
随即,北面大明宫方向紫光大作,杨易站在人群,举头而望,只见一团紫光从大明宫前缓缓升起,紧接着,又是一团紫光,如此一连升起十六团,仿似十六颗最亮紫色星星,将长安满城映得紫亮,如蚁的人潮皆尽沐浴在这紫霞光芒里。
这一刻,无论你是贫是富,不管你是达官显贵,或是平头百姓,哪怕你恶迹斑斑,在这团团紫光之下,再不区分你我。
沐浴在紫光之下,杨平抱着刀,闭上了双眼,叹道:“长安,真让人留恋,多看一眼便是贪婪。”
听到叔父的话,杨易心中也已经起了波澜,这样的贞观长安,果真拢集了天下人的梦想。
长安!长安!
城中瞬间山呼海啸,每一声,都喊出了他们身为长安人的骄傲,喊出他们身为大唐子民的自豪,外来的番邦胡人,则喊出了他们千里迢迢来到长安,终于不虚此行的喜悦。
就在这时,一道人影从内城大明宫处飘飘而起,如同背升双翼,踩在一团紫光上,踏风扶摇而上,原本山呼海啸的人群,瞬间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举头而望。
踩着紫色光团升空的人影终于停住,已与先前的十六团紫光齐高,笛声骤然响起,曲调轻快悠扬,十六团紫光将踩在第十七团紫光上的吹笛人,围成一圈,众星拱月般,从大明宫向镜明台飘飘而来。
好一派紫气东来的奇观!
越来越近,光团上吹笛人的模样也越发清晰起来,却是一个身穿鹤衣,须发皆白如雪的老道。
这老道中等身材,长须垂至胸口,手上贴唇吹奏的是一支碧玉笛子,而他脚下所踩着的,以及围绕在其四周的十七团紫光,原来却是十七盏半人来高的绢皮彩灯。
原来,这便是终南玄真宫为今岁上元准备的仙灯!
“终南九灵山玄真宫的天师霄云子端是厉害,竟有此般通天彻地之能,凌空御驱十七盏仙灯并行!”
杨平砸巴着嘴,讶叹不已,他活了四十几个年头,哪里曾见过这样的奇观!
又何止单单是他,此刻城中万万人,谁又不是第一次见到这等奇观!皆尽目瞪口呆,已忘了鼓掌叫好。
不过,杨易身为从二十一世纪过来的人,心头虽然也感到震撼十分,但总不至于讶然无神,毕竟,他也是见过热气球的人。
那老道御灯而行,看似玄虚非常,实则和孔明灯的原理一样。
杨易感到诧异的是,这老道到底是怎么懂得这些原理,又是用了什么古怪燃料,更让杨易想不通的是,老道到底是怎么控制这些彩灯的飞行轨迹的。
杨易还在寻思,紫色彩灯与老道已飘到镜明台前,突然,空中老道的笛音一转,调子猛然升高,发出一声似鹤非鹤的嘶鸣,进而笛音又转,忽如百灵,忽如黄莺,忽如丝雀......竟然是一曲百鸟朝凤!
待尾音落定,老道踩着灯笼急急落向地面,将笛子一收,沉声喊道:“贞观十七载,岁岁有长安,圣上明德!第一盏,富贵长安,仙女撒花!”
长安二字出口,老道甩袖一挥,环绕周身半空的紫色灯笼缓缓升向镜明台高处,台上文武百官目睹紫灯升空,全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期待接下来到底会有怎样的奇观。
毕竟,镜明台最高层上,此刻可是坐着赏灯的圣人。
灯笼升到镜明台最高点,开始旋转起来。
“月出啦,月初啦!”
这时,不知镜明台前的人群中,谁先喊了一嗓,众人把目光从空中的紫灯移开,回头朝东边天际一看,只见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露出山头。
“嫦娥!嫦娥!”
人群中又是一道声音,杨易觅声一看,喊出话的那个人离自己并不算远,是个高大汉子,正举手指着镜明台上空的紫灯。
众人听到汉子这一句话,纷纷把将光收了回来,顺着汉子所指而望,只见空中旋转的紫光中,一道白影正偏偏起舞,势欲从灯笼中飞出。
忽然,白影消失不见,灯笼碎裂,道道紫光轰然而散,紫光中心,飞出片片红色花瓣,纷落如雨,挥挥洒洒。
好!
台下,掌声与叫好声瞬间喧天而起。
“好!”
杨易伸手捻住一片飘落至身前的深红花瓣,终于也忍不住叫出一声。
牡丹深红,国色天香,花中极品。
与杨易一样,镜明台上台下,数万人纷纷出手接住纷落而下的牡丹花瓣,这下子,场面更加火爆,人潮变得愈发拥挤起来,杨平与杨易要想寻路赶回抚安司,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