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可是《武备志》中所说的炸炮之类的东西?”廖延果然是有家学的,研究过《武备志》。
赵烈微笑着点了点头:“如此老奴大军兵分三路气势汹汹而来,然而最厉害的一支还是往三岔河方向过来的这支,而我方军民早已后撤往广宁,这海州往三岔河的大路上可除了建奴再无人走了。”
廖延立即明白了过来,笑着说道:“所以,咱们若是在那条大路上埋下石炸炮,嗯,地雷,那就足以大大迟缓老奴的进军速度,同时也是对他们士气与粮草上的双消耗!妙,妙啊!”
赵烈点了点头:“就看廖武举愿不愿仗义出手了。”
“没问题,既然只是在地上挖坑埋上石,额,地雷,那也就是说连建奴的脸都不一定见到,那我能出七百人,连孩子都可以动员起来,一定能在大路上挖出数不清的坑,炸死建奴!”廖延十分振奋,建奴是他的第一仇人,他当然十分踊跃。
“不,不行!”赵烈却摇头拒绝起来,一本正经地说道:“不可以,不可以挖出数不清的坑的,咱们没那么多地雷。”
“哈哈,没事,没地雷也一样可以挖坑,坑死他们,吓死他们!”廖延一下子感到了胜利的到来,心情十分高兴。
赵烈也是笑得很开心,相信,地雷战术,足以迟缓建奴大军的前进速度,也完全可以削弱建奴的士气,让他们时刻紧张。
实在是当前最好的做法,争取到的宝贵时间,赵烈还要用来清除孙得功。
有百利而无一害!
至于地雷的使用,实际上最早的发源地就是中国。
早在西元1130年,金军攻打陕州,宋军使用埋设于地面的“火药炮”(即铁壳地雷),给金军以重大杀伤而取胜。
到了明朝初年(14世纪要),中国出现了采用机械发火装置的真正的地雷。
据1413年焦玉所著《火龙经》一收所载:“炸炮制以生铁铸,空腹,放药杵实,入小竹筒,穿火线于内,外用长线穿火槽,择寇必由之路,连连数十埋入坑中,药槽通接钢轮,土掩,使贼不知,踏动发机,震起,铁块如飞,火焰天。”
可以看出“炸炮”不仅是最早的压发地雷,还与今天的“连环雷”相似,“地雷”一词也由此而出。
而到了西元1580年,中国明朝名将戚继光驻守蓟州时,曾制造一种“钢轮发火”地雷,当敌人踏动机索时,钢轮转动与火石急剧摩擦发火,引爆地雷。钢轮发火装置提高了地雷的触发,更加强势。
明代兵书《武备志》中记载了10多种地雷的形制及特性,并绘有地雷的构造图。
地雷多是用石、陶、铁制成的,将它埋入地下,使用踏发、绊发、拉发、点发等发火装置,杀伤敌人。
早期的地雷多是用石头打制成圆形或方形,中间凿深孔,内装火药,然后杵实,留有小空隙插入细竹筒或苇管,里面牵出引信,然后用纸浆泥密封药口,埋在敌人必经之处,当敌人将近时,点燃引信,引爆地雷。
这种石雷又叫“石炸炮”。其构造简单,取材方便,广泛使用于战斗。但也因贮药量小,爆炸力较小,而渐被更新。后来地雷的形制,特别是发火装置得到不断改进,扩大了地雷的有效杀伤范围。
明朝还创造了官亭炮和公署炮,专门埋设在官府大堂的公案下或官亭内,待敌军占领后,只要碰到发火机关,地雷立即爆炸。
赵烈想到了地雷战的打法自然是理所应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