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长,很意外,我们声学研究所的同志有了意外的突破”。
说着他打开投影仪,把一个存储卡插入进去,选择了一些幻灯片。他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说
“大家看这里,因为雷达的消失,我们几乎丧失了远程预警的能力。但是声学研究所的同志这段时间连夜工作,赶制出了一个新的雷达。
只不过,这个雷达不是依靠电磁波,而是依赖于声波。这种预警技术在两百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现在我们基于新时代的科学技术对其进行重新设计,最终得出了这种新的声波预警和探测装置。装置根据空气中的细微噪音来分析来袭的方向和高度,但是遇到超音速,或是恶劣自然环境就没办法了”。
王铁城站住,他看着幻灯片里的那些图。
崔和英问
“声波?超声波吗”?
那个委员说
“不是,就是普通的声波,说白了就是用一个钢铁和电子设备制成的巨大顺风耳,去听天上的那些噪音”。
崔和英说
“有点失望啊,我还以为是改良了超声波雷达之类的新东西”。
那个委员说
“主动向外面发射超声波来代替传统的主流雷达防空,效率几乎为零,距离也非常短,它受限的因素太多了,现在还不现实”。
王铁城此时问道
“那么,我有个疑问,声学所搞得那个电子顺风耳对核导弹或是超音速轰炸机的预警功能怎么样呢”?
委员说
“目前还不成熟,可以从理论上进行探测,但是实际上我们声学所研究的这个装置还探测不到那么高的高空。
但是我要说,按照常理,核导弹在没有卫星、雷达、无线电的帮助下其实也无法离开发射架。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敌人的疯狂,假如敌人不用核导弹呢?
如果只管打出去一个依靠惯性飞行的大炮仗,通俗的说就是一个大号的非制导带核弹头的火箭弹。如果这样的话,那确实不好防御,虽然对方的速度远不是以前高超音速武器那么快,高度也低。但是这种几十公里内发射的大号爆竹,由于飞行高度低,且是在地面上近距离发射,目前我们确实无法做到及时预警和防御”。
王铁城说
“没关系,我们也不需要预警那么高的高度和那么猥琐的核弹,反正预警到了也拦截不了。现在只要能对中低空飞行的亚音速飞行器进行预警就行,能提前一分钟都是好的”。
崔和英在一旁对那个委员说
“我有一个思路,我觉得可以反过来利用声音在空气中的震动去建立一种通信网络。把它和激光或红外通讯结合在一起,用高塔或者是飞艇来逐步接力传递信息。同样的,也可以把这种声波预警装置放在飞艇上,预警和通信一起做”。
那个委员说
“崔委员,你的计划其实有些理想化。但是巧合的是,我们也已经在做了,至于什么时候能给做出来,暂时还不知道”。
王铁城此时笑了起来,他大手一挥说
“好吧,看来,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的局势也不是那么的糟糕。对了,声波预警的效率和距离具体怎么样”。
那个委员尴尬的说
“目前取决于声音在空气中传递的速度和质量,以及声音的方向。效率不是很高,距离也很近”。
王铁城说
“有多近?一个游泳池的宽度吗”?
那个委员说
“到也没有,否则我们就用狗来预警了。
他们说是因为设备材料和工艺的缘故,目前只能准确的辨识出几公里内的航空发动机声源,较为准确的探测十公里左右的范围。如果加大范围就要扩大预警装置的体积,若是能有几层楼那么大,也许能够探测的远一些。
这种技术的天然短板在于,它几乎是被动的,完全靠听空气中的细微声响来判断局势。如果声音传递的质量和速度出现变化,它探测的准确性和范围也会出现变化。
而声音是有衰减的,一公里外的航空发动机和十公里外的摩托车发动机,效果是不一样的,后者几乎就探测不到了。在制约工作效率的因素中,关键设备的材料问题是个难点”。
崔和英此时说
“你刚才说什么?他们需要考虑到材料的问题?那正好,我就是材料专业的,我可以去帮忙。他们现在在哪里工作”?
那个委员说
“在声学研究所,在126研究所那附近。反正那几座研究所离得都不远”。
崔和英和王铁城以及那个委员说了句
“好吧,事不宜迟,我这就带人过去。我们组里新来了一个气象专业的家伙,叫刘建阳,此人估计也能给出一些大气层内的专业知识,辅助声学研究所的人搞清楚声音预警在不同气温、海拔、湿度以及空气清澈程度下的专业问题”。
一秒记住域名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