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武”,那必然是用无数人的鲜血堆上去的,宋致无法错开这一点,但他能在血海中挑出一条较容易走的路,尽可能让大多数人活下来。
朱友文得到老子的最高指令后,第二天凌晨就已经忍不住跨马上弓,准备一路奔到洛阳去实现自己的一腔抱负。
作为名义上的老爹,宋致自然也在出发点去送他,随朱友文一同走的,还有宋致亲自拟写的一道圣旨,在他不在的时候,梁国除军事以外的一切事宜都交由博王全权处理,朝中三品以上官员从旁协助,以期巩固民生。
临别之际,朱友文神情“复杂”地看着皇帝,宋致此番不回都城而是选择留在边境之地,证明他还有再战的打算,现今战事险恶,皇帝又已经接近六十岁的高龄了。按照正常的推测,宋致死在战场上的几率直逼九成,所以在朱友文的心中,这应该就是他最后一次见到自己的老子了。
对于将死的人,人总会“关怀”一把,现在的朱友文对宋致,也正是这种“将死情节”。只听见朱友文语带真切,关心备至,“父皇,您真的不打算回去了吗?”
宋致在心里翻了个白眼,小子、你真希望老子回去?
“朕意已决,不平北乱,誓不回京。”本该是掷地有声的一句,却被宋致说得轻飘飘的,仿佛这只是一件小事。
朱友文心下了然,原来他老子心里边还做着平定北方的春秋大梦,在朱友文的认知里,如果北方李克用和刘仁恭的两方势力能够被摆平的话,他愿吃粪!
总之,朱友文在此时确立了一个皇帝这辈子都不可能再回洛阳的认知。毕竟以他的视野,实在难以想象北方两股势力被收服的场景。
就这样,抱着“大梁以后就是我的了”的想法,朱友文绝尘而去,安心地去做起宋致派给他的任务来。
飞扬的马蹄溅起一阵灰尘,敬翔举着袖子在宋致面前挥了挥,然后道,“陛下,博王此去如鱼入大海,您就不怕……”
敬翔说话只说一半,但谁都明白他这话的意思,他是担心朱友文此去会谋夺大位,翻卷朝政。
对于敬翔的担心,宋致表示这是多余的。从他第一眼看到朱友文这个人时,在结合曾经在史书上读过的那些关于他的资料,宋致就知道朱友文这个人虽然目光短浅了点,但在心里给自己的定位却是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的人物,他甚至想要复制如“贞观之治”那样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可惜乱世之中这样的抱负实现起来很难,不过现在有宋致这支挡箭牌守在边疆,想必朱友文一定会迫不及待地在梁国境内发展生产,以期创设佳绩,千古留名。
加上博王现在毕竟还不是皇帝,所以对于那些大臣的提议他还是会择优采纳,不会枉然一家独大。这样下去,文臣群体集策的作用便会发挥到最大化。
不过这一点宋致当然不可能跟敬翔说,他只是道,“子敬放心,博王是个明白人,相信他不会让朕失望。更何况几年的时间博王还是等得起的……”